6月17日-25日,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理解電影內涵精神,了解導演拍攝的幕后,在首映禮后,由張楊執導的電影《岡仁波齊》在上海舉行了為期八天的“回聲——藝術”主題藝術特別展,通過藝術展的內容,向觀眾傳達電影之外更為豐富的信息與感受。
在主題藝術特別展現場,很難不被吸引住。在這里,走廊的墻上屏幕播放著創作過程的畫面。在藝術展核心觀影區,利用微鯨的智能投影技術,電影《岡仁波齊》被流暢地投影在房間頂部,“鑲嵌”于“穹頂”之中,片中仰望“神山之王”岡仁波齊的圣徒與下方朝圣般仰望著影片的觀賞者相呼應。“朝圣路上,當眾人笑嘻嘻地在撲向水里,感覺水都濺到了我臉上。”一位觀眾說,“那個畫面,真好看。”
情歸《岡仁波齊》 真實鏡頭記錄2500多公里朝圣路
在影片中,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張揚用紀實的風格,記錄了11位藏民為了各自心中的愿景,組成了一個前往拉薩大昭寺與神山岡仁波齊的朝圣隊伍,以行長頭禮方式,用身體丈量了2500多公里的路程。銀幕上,藏族漢子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
朝拜的路上,誕生了一個新生命,也有人在深山岡仁波齊離開,他們都無比虔誠地說這是緣分。當最后一幕,去世的爺爺被背上山頂,進行永恒的天葬時,仿若看到他的生命和靈魂與雪山融合在一起,獲得了新生。
《岡仁波齊》沒有程式化劇本的概念,除了主題立意和演員陣容,該片不是一部可以“預設”的影片。為了真實呈現整個故事,張楊和攝制團隊基本采用了紀錄片的創作方法。“我想用苦行僧的方式,花一年時間跟著一組真實朝圣的隊伍拍攝”,張楊說到做到,“像第一次拍電影一樣,用純真的目光發現,用哪怕笨拙的方法找尋”。
整個拍攝隊伍都像大篷車隊一樣,一路走一路拍,從西藏最東邊的芒康拍到了最西邊的神山岡仁波齊,用長鏡頭客觀的態度去記錄每個細節,讓演員在鏡頭前生活,整部《岡仁波齊》因此真實、自然。
而這種真實和自然最終也被完完全全反映到銀幕上,絲絲入扣。
聲畫俱佳 身臨其境觀眾“走”向《岡仁波齊》
在首映和藝術展上承擔現場觀影區投影工作的,是微鯨科技旗下的產品微鯨魔方智能投影K1,它擁有40-120英寸的可移動巨幕,4K高清畫質,Hi-Fi專業WIFI音效,雙聲道大功率箱體喇叭,并可以一秒自動對焦,賦予了劇場影院般的觀影感受。
將無論是巍峨的雪山、長長的石板路、婦女臉上的陽光、嶙峋的山石,還是在風中獵獵作響的旗幟,飄蕩在山間那悠遠動人的念經聲,演員們前行時呼吸的聲音,朝拜路上頭磕在地上的聲音,都被這款智能投影真實地反映出來。這讓現場的觀眾仿佛置身西藏,成為朝圣隊伍中的一員,跟隨他們前往那座叫岡仁波齊的神山。伴隨著“能不能徹底放開你的手,敢不敢,這么義無反顧的墜落”的歌聲,最后,電影在樸樹滄桑又充滿故事的聲音中結束。
匠心獨具 微鯨不玩圈錢IP
除了《岡仁波齊》,始終致力于用互聯網科技連接年輕家庭娛樂大屏的微鯨,此前也接二連三地選擇和藝術家合作,用薄如畫框的微鯨智能電視醉薄A系列來演繹像《莫高霞光》和《夏蟲國》這樣傳承中國古老文化的匠心巨制。甚至是去年在B站大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前幾天剛結束的7集紀錄片《未來之家》,微鯨也實力出品。其實這是很奇怪的,按理說,像《岡仁波齊》、《夏蟲魚》、《莫高霞光》、《我在故宮修文物》、《未來之家》這樣的作品,都不是流量作品,在被商業大片沖刺的電影市場中,可以算是在“夾縫中生存”。為什么像微鯨這樣愛和年輕人打交道,玩流量、玩新潮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卻頻頻牽手小眾文藝作品呢?
事實上,大屏娛樂專家微鯨從誕生之日起,就有“娛樂+媒體”的基因。微鯨科技CEO李懷宇是百視通IPTV的創始人,用科技改變娛樂一直是他的夢想。微鯨一路打造藝術電視、投影等產品,充當藝術作品的“畫框”、“影院”,自身也成為口碑作品的“出品人”,用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相融,助力藝術家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新形式讓其走出博物館,走出書本,活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