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今日發文稱隨著網友打賞沖動驟減,直播需要趟出新財路,斷言“直播中的荷爾蒙經濟,可能走不遠了”,并引用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話,表示“同行間的激烈競爭不可怕,用戶行為習慣的變化,才是直播行業最大的挑戰。這種變化的最直接體現,是打賞的人越來越少,“以前(100個人看直播)有10個人打賞,現在可能只有一個。”
在關于直播、打賞的諸多輿論爭議中,來自直播業內的理解和思考聲音一直較少。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的“直播經濟”分論壇中,歡聚時代(YY) CEO陳洲為這個爭議很久的話題,給出了決定性的論斷——其實直播平臺核心商業模式分兩種,第一個叫認同經濟;第二個叫信任經濟。網紅經濟本質是信任經濟。
當整個經濟環境完成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后,訴諸消費者情感邏輯的“認同感經濟”模式就已經逐漸成形。從物資緊缺的生存壓力中被解放出來的消費者,越來越需要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認同。由此產生的經濟行為,就構成了“認同經濟”。
可以看出,從整個直播產業的發展來看,打賞行為模式,看似沖動其實內在的價值邏輯卻非常清晰。圍觀粉絲的打賞行為,與其介入直播社區互動的深度、與主播傳遞的親和力、互動體驗和才藝價值,乃至互動群體之間的價值觀認同緊密相關。這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并非消費者的一時沖動,而是經過長期自然淘汰,形成的互動體驗價值傳遞閉環。
因此,包括YY直播在內的主流直播平臺,對于將年收入上千萬、一次直播可以被打賞數十萬的頭部主播與那些直播根本無人關注,甚至尚未入門的尾部主播孤立地進行現象對比,忽略兩者各自的發展背景和在產業結構中的生存狀態,以及驅動這些現象產生的內在因素的輿論喧囂,一直都持質疑態度,認為這并不公平,更不嚴謹。YY直播更直接地提出: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每個從業者都成為頭部最光鮮的明星,從業者金字塔結構分布是幾乎所有行業的常態,用處于產業生態底層的初級從業者來做背景,凸顯“極少數主播月入10萬”這樣一個割裂性的行業符號。用個體化的現象和極端化的信息,取代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規模化數據分析。這樣的“分析”方式未免偏頗。
不過,今天直播行業的規模和體量已經再也無法忽視,早前直接唱衰直播的言論也開始讓位于對這個產業未來可以如何發展的討論。這本身就在證明直播行業發展的速度和潛力之外,還揭示了一些更深層面的信息——
當直播用最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為這個社會占據絕大多數的較低受教育程度、中低收入人群帶來前所未有的社交體驗時;
當直播打破一切門檻和桎梏,讓蟄伏于民間的才藝達人可以一展才華,還能贏得喝彩擁躉甚至打賞收入時;
當直播間里的主播和粉絲在互動中傳遞彼此的關注和尊重,讓彼此終于體驗到生而為人的尊嚴和自豪時;
當直播平臺締造一個又一個如YY直播造就MC天佑這樣的草根逆襲“神話”,讓至少幾十萬青年主播不僅得以溫飽,還能期望更高的人生夢想時……
每一個客觀、認真看待直播產業的觀察者,都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能夠做到上述所有這些,并構成一個完善的產業生態的直播行業,絕不可能僅僅只是“荷爾蒙經濟”的一時興起。而至于說到打賞行為,歡聚時代(YY)CEO陳洲在今年博鰲論壇“直播經濟”分論壇上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其實打賞行為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存在上千年,網絡直播只是將這種在傳統文化演藝消費市場上被消減壓抑的行為方式,采用互聯網的方式重新釋放出來而已。打賞從某一次孤立的行為上看似乎沖動消費的心理因素頗大,但從群體和長期行為模式看,卻是一種趨于理性的可持續性利益交換行為。其核心的本質是“認同經濟”和“信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