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說到“金剛”,首先聯想到的,當是那只身材巨大的大猩猩,只有在“金剛”前面加上“變形”二字,才能確認是那幾塊鋼鐵堆成的料。至于“金剛”在密宗里的本意,反而少有人去琢磨了,它在梵語中的意思指的是神話中的武器,也常被用來比喻身材巨大的人。
《金剛:骷髏島》不是彼得·杰克遜版續集
金剛在美國是一個大IP,其知名度相當于中國的孫悟空,由于金剛形象是沒有版權的,所以好萊塢有競爭關系的制片公司可以拍,日本、印度也可以拍,并且日本還拍過一版《金剛大戰哥斯拉》,強行蹭了一把金剛的熱度,按照此思路,其實中國也可以拍《金剛大戰孫悟空》,它們還是同類,拍出來會更吸引眼球。
剛在中國上映的最新版金剛電影《金剛:骷髏島》,容易讓人誤以為是2005年彼得·杰克遜執導的《金剛》續集,但實不然,兩片的主創不同,劇情沒有勾連,格局立意也大不一樣。雖有彼得·杰克遜的《金剛》珠玉在前,但《金剛:骷髏島》試圖超越前者的野心也躍然于銀幕。據說每隔上個十來年,拍一部金剛題材都會讓出品方賺得一筆,如今距離上部金剛故事已經有12年,《金剛:骷髏島》在美國本土的好口碑與高票房也驗證了這一點。
至今已是金剛第八次被搬上大銀幕
梅里安·C·庫珀在1930年代初想到拍金剛故事,最讓他激動的一個創意,就是讓金剛站在帝國大廈頂手撕飛機,那時美國經濟正處在危機狀態,人們不在安與壓抑之下,需要借助金剛那雙具有超強破壞力之手來發泄一些什么。1933版的《金剛》,用現在的眼光看,難免顯得粗糙,有些地方甚至慘不忍睹,但金剛爬上帝國大廈那一幕,卻讓當年的美國觀眾激動不已。有人分析,這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迎合了美國人“龐大就是強大”、“白人必勝”的心理。
在1993版《金剛》之后,1962年和1967年,日本人分別拍了《金剛大戰哥斯拉》和《金剛逃生》,1965年印度拍攝了《泰山和金剛》,1976年派拉蒙拍了《金剛:傳奇歸來》,1986年庫珀改任編劇、約翰·吉勒明導演了《金剛復活》……加上杰克遜版的《金剛》,據不完全統計,金剛故事到了《金剛:骷髏島》的時候,已經是第八部金剛題材的電影。作為一部公映于2017年的金剛故事,《金剛:骷髏島》究竟有哪些相同與不同成為一個有趣的話題。
《金剛:骷髏島》自人性上有更深的挖掘
由于庫珀的創意太過深入人心,各版金剛都少不了要向經典致敬,致敬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干脆是翻拍,另外一種則是保留噱頭與精華,再進行一些創新。《金剛:骷髏島》無疑是后者,在學習與致敬方面,《金剛:骷髏島》的導演喬丹·沃格·羅伯茨在一開頭就安排了金剛手撕飛機的大場面,但在結尾時,卻選擇放棄了讓金剛登上帝國大廈或者世貿雙子塔,而選取了電子游戲常見的設定——與終極大BOSS決戰。
在創新上,羅伯茨在兩個方面發力,其一就是通過對電影情境的提升,來拓展電影的格局,骷髏島作為一個神秘島嶼,作為故事發生地,骷髏島良好地迎合了觀眾渴望神秘、擁抱新鮮的觀影心理,同時,通過對骷髏島的精心刻畫以及臺詞暗示等手段,也非常趕時髦地與全球反恐、人類和諧、環保理念等話題扯上了關系。其二,《金剛:骷髏島》里的這只金剛,在人性方面有著更深的挖掘,甚至沾染上了政治覺悟氣息,對比以往的各版金剛,可以說這只金剛更美國。
新版金剛符合好萊塢主流價值觀
911之后,美國變得敏感、容易激動,這點在政客們身上得到清晰體現,特朗普就是一例。而在文藝創作尤其是電影創作方面,寬容與退讓,反思與糾錯,成為美國電影人的集體表達。電影里的美國,已經最大程度地褪掉了好戰色彩,在戰爭與反恐題材中,美國處在被動局面、不得已才動武自衛,成為好萊塢的主旋律。
對比《金剛:骷髏島》里的金剛,會發現它與當下好萊塢的主流價值觀何其貼切。在骷髏島上,金剛是主人,是這座島嶼的保護神,探險家與軍隊闖入,還未落地就扔炮仗式的亂扔炸彈,這是明顯地挑釁,金剛對他們大開殺戒,確實是被逼無奈。但在與女主角一番簡單的眼神交流后,這只金剛迅速學會了判斷好人與壞人,開始時還是不傷害好人、不放過壞人,隨著長腿母怪、超級八爪魚、骷髏巨蜥等怪獸不斷加入吞食人類的隊伍,金剛掉轉槍口,成為人類的保護神。情節如此設置,編劇、導演徹底美化金剛的意圖已經顯露無遺。
娛樂大片投射價值觀讓娛樂更有份量
美化金剛,就是美化好萊塢,就是美化美國……這個邏輯鏈條,已經成為美國電影的常見表現手段。當然,為了讓故事更具現實性,影片是少不了自我批判的。在《金剛:骷髏島》中,最能代表電影人批評精神的,是塞繆爾·杰克遜飾演的帕卡德上校。電影把帕卡德上校塑造成了一個有了戰爭癮的軍人,從越南撤兵,讓失去作戰機會的帕卡德上校失落不已,而接到軍方保護科學家“探索”骷髏島的任務后,他流露出的狡黠一笑,令人心生寒意,這等于很直白地說,帕卡德上校就是個“戰爭販子”。
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劇情完全按照把帕卡德上校包裝成“戰爭販子”的路線走,他借著為戰友“復仇”的名義,固執地不撤離骷髏島,繼續帶領隊友送命,為了滿足心中那莫名其妙的“崇高感”,帕卡德上校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無知者無畏”的蠢貨……帕卡德上校這個角色身上的諷刺意味,是指向美國的一些好戰分子的,也表達了美國普通民眾對戰爭的普遍態度——希望國家和平,但反對用戰爭來捍衛和平,他們需要金剛這樣的守護者,盡管他們也知道,像金剛這樣無私奉獻的天外來客,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來分擔美國人的焦慮,但在電影里,金剛卻能給他們帶來暖意。
作為一部娛樂大片,創作者在作品中投射一些有關政治的思考,是不會損傷影片的觀賞性的,尤其對于那些不僅僅希望通過影片打發時間的觀影者而言,從故事與角色里發現一些能夠令人聯想到現實的元素,會讓輕飄的娛樂變得有一些重量,而這個重量的高低程度,往往才真正決定了一部電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