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易中天用了十六個字來概括當今中國人的現狀:身體強壯,東張西望,錢包鼓鼓,六神無主。強壯和鼓鼓指的是我們的物質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質量和水平,但東張西望和六神無主則反映我們在精神領域的蒼白和空虛。
當今中國人的生活狀態,溫飽之上,仍有一定程度的物質追求。面對巨大的社會生活壓力,許多人需要時刻保持高度緊張,在閑暇之余,需要直接簡單的娛樂刺激,因此娛樂消遣導向的綜藝節目大行其道。不只是中國,縱觀世界綜藝舞臺似乎都是如此,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展現的社會困境正在成為殘酷現實。
綜藝節目歸根結底還是藝術作品,娛樂只是藝術功能的一方面。人們在滿足淺層的感官需求之后,更需要好的作品帶來精神的愉悅、心靈的精華、審美的提升,他們需要窗口來豐富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認知,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新一輪的挑戰。感官娛樂的爆發,終究還是因為過往太缺。而多元的社會必然誕生多元的文化,在純娛樂扎堆的綜藝市場,也一定會有既滿足娛樂欲求,又有審美引導的精品綜藝突出重圍。
強IP林立,同質化嚴重,“厚度”和“溫度”成綜藝競爭制勝法寶
縱觀2016綜藝市場,收視率靠前的節目中,音樂類、喜劇類和戶外真人秀三足鼎立。這三個門類中,分別集中在音樂競演或選秀、喜劇競演和明星游戲三種節目形態。這些節目依靠強模式、黃金卡司陣容、高密度娛樂,獲得大投入和高收視,不斷抬高綜藝市場準入門檻。依賴明星效應、國外模式、娛樂發酵,中國綜藝市場迎來了如今的紅海,卻也陷入了同質化內容扎堆的窘境。廣告客戶對欄目品質產生擔憂,審美疲勞導致收視充滿不確定性。
在綜藝市場強IP林立、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各門類下的模式創新競爭激烈,美食、時尚、育兒、家裝等垂直領域的“蘿卜坑”已迅速被占滿。可以說,“求新”和“求異”的路子都已近不那么好走。那么今天綜藝市場的突破點到底在哪里?
大浪淘沙,總有一天純娛樂大勢的泡沫消退,能留在人心里的,仍然是有厚度和溫度的走心內容。
作為已經走到第五季的“綜N代”,《歌手》可謂是開辟中國綜藝精品化時代的第一批典型。在多年的激烈競爭中,《歌手》贏得持續的高收視和高關注,靠的恐怕不是大紅的鮮肉鮮花,不是歡樂鬧騰的娛樂效果。
《歌手》的出現,至少在音樂領域,確實是極大滿足了人們對于聽覺藝術的追求,豐富了人們在精神領域的體驗。當人們對歌曲的需求已經是無時不刻而且是隨時隨地時——可以看著我們日常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能缺了音樂——我們也就以為歌曲的演繹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唱歌就是為了招待客戶、向女友表白和為自己宣泄而已,人們對于音樂很少會有頭皮發麻、雞皮疙瘩、無語、沉思、余音繞梁的體驗了。可是,《歌手》做到了這些,哪怕是之前已經熟悉的歌手和已經熟悉的歌曲,在今天的舞臺上都帶給了我們如此極致而美妙的體驗。
極致與美妙的體驗之后呢?這種體驗的最終指向是哪里?我想終極目的指向是幸福,沒有比幸福二字更能概括人類生活的追求和夢想了,夢想獲得成功、極力體現自我價值實現等等所謂的生活目標和目的,最終都可以被涵蓋在幸福二字之下。電視觀眾在看完每個歌手各自不同的演繹之后,不論激起的是青春年少的回憶、甜蜜愛情的幻想,還是痛失所愛的遺憾、勇敢向前的堅定,這些體驗都是純精神領域的活動,這些活動不與物質發生一定的或直接必然的聯系,但沉心靜氣之后的各種思考、追憶、感慨、嘆息,卻一定與精神體驗是緊密聯系和必然出現的,它也與幸福感是相伴相生的,知道了擁有與珍惜,明白了追求和方向。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用最寶貴的時間流逝的方式來告訴你什么是美的一種藝術,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二十四小時,這是一個固定和無法改變的現實,而音樂等藝術卻可以使你擁有廣闊與無限等等體驗,這種無限的體驗使得我們能夠短暫地超脫了有限的時間所設定的限制,使心靈空靈而自由,神思飛揚而飄逸。正如意大利作曲家、鋼琴家魯多維科·艾奧迪(Ludovico Einaudi)所說,當人們為自己有限的時間感到疑惑時,就想用全部的精力和情感來填滿它,并想象著自己超越了時間的界限,像孩提時代那樣認真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刻。
《歌手》每周的播出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期待了,而播出之后的回想與討論,又占據了相當的時間與精力,這是用一種高端純粹而吸引人的電視節目形式,把人的二十四小時之內的某個時間段個占據和壟斷,但這種占據與壟斷又不是生硬苦逼的,而是讓人心甘情愿的,是綠色健康的,是意義深遠和意義重大的。
所以,《歌手》的出現,深具時代價值,為音樂正了名,讓人們明白了自己的需求和要去追求的品質和品味,成為填補人們精神生活領域的重要食糧。
“高而不冷”的精品節目抬頭 折射未來內容形態
不難發現,近期的口碑爆款,往往集中出現在從前市場并不看好的節目形態。
在《奇葩說》之前,辯論被認為是嚴肅乏味的內容,沒人能想到奇葩之間的爭論會如此妙趣橫生,中國互聯網擁有了一檔史無前例的多元價值探討節目。
真人秀歷來注重娛樂性和綜藝密度,游戲規則和形式不斷翻新,藝人的人設和劇本不斷升級,沒人想到《向往的生活》這種主打慢生活的真人秀竟然會爆紅。
過去認為文化類節目不接地氣沒人看,《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三檔文化類節目豆瓣評分一度突破9.0,好評如潮,不少網友和媒體把這種現象稱為一種“價值回歸”。《朗讀者》的制作人董卿曾在發布會上表示,希望打造一檔“高而不冷”的文化節目——“高”的藝術品質、“不冷”的情感力量。
從這一點來看《歌手》。當大多數音樂節目的選歌,都遵循“火什么唱什么”、“火什么改編什么”的原則,迎合大眾愛聽大流行、苦情歌的審美的時候,《歌手》敢于逆勢而為。在這一季節目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整期節目只有1-2兩首大家聽過的曲目,更多的往往是鮮為人知的金曲遺珠、經典英文名曲、融合世界音樂的少數民族歌曲、小語種歌曲等,融合搖滾、電子、嘻哈、民謠等等各種曲風。從不曾減弱的網絡熱度和居高不下的收視來看,好音樂不怕人聽不懂,有品質的節目也不怕被人說“高冷”。
事實證明,市場不一定是要去迎合的,而是可以被引導和培養的。凡是之前不被市場看好卻驚喜走紅的項目,我們都可以理解為,它們在引導市場培養受眾,而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節目恰恰都剛好符合了“高而不冷”這四個字。
這次《歌手》破天荒突破原本湖南衛視獨播的模式,和愛奇藝全網聯合獨播,也印證了在泛娛樂大勢下,真正的優質節目、頭部資源將會吸引大平臺的強強聯合。主流平臺必須具備敏銳的識別力、領先于行業的判斷力,準確選擇突破口,以超前于時代的內容審美推薦優秀節目,推動產業良性發展。騰訊視頻和黑龍江衛視聯合推出的純美綜藝《見字如面》,樂視敢為人先主推的純素人真人秀《單身戰爭》,都在呈現這樣的行業大勢。
當我們問未來的內容形態是什么,有人說垂直分眾,有人說資源集中超級體量,也許都對。無論內容的形態如何演變,內容的核心始終如一。當單純娛樂、取悅大眾的藝術形式已經呈現疲態,當浮躁的社會下精神空虛、需要慰藉已成人們的共性,當觀眾的注意力已被同質化內容均攤,能夠在信息洪流中脫穎而出的,一定是兼具娛樂屬性、審美品味和情感溫度的時代精品。
從娛樂至死,到靈魂溝通,折射的不僅是產業的發展、觀眾審美的提升,更是未來內容業態的縮影。這樣良性發展的現象,讓我們有理由對未來的中國綜藝市場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