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藝恩出據的2015年度中國電影產業報告稱,2015年破億影片總數為81部,其中國產片47部,進口片34部,破億影片票房總和占年度總票房比例高達87%,剩余三百多部影片共同創造剩余13%的票房。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破億影片共84部,其中國產片43部,進口片41部,2016年破億影片數量占全年上映的475部的17.7%,破億影片的票房占全年票房的87%,與去年持平。
電影產業的二八定律受資本入侵影響不大。
其中,國產片于2015年時在國內總票房份額的占比達到了新高為62%,今年卻略有下降。
細數下來,今年破億的43部國產影片中,五大民營電影公司的影片數量(注意是數量,不是票房)占比達到49%,其中樂視占比19%,居第一位,光線、博納居第二位,而華誼、萬達今年在國產影片表現上明顯不足。
縱然在2016年,電影產業的賭性居多,但理性的職業經理人仍舊沒忘記商業的本質——擇優的投資回報率,今年的數據表明“是否過億仍舊是電影是否賺錢的重要考核標準”,理論上,按照分賬比例計算,1億元票房的影片,制片、發行方能拿到43%,也就是4300萬上下,只要總投資預算在這個范圍內合理控制,那大部分影片應該是不賠的。
但現實卻總有所出入,與金融產品一樣,電影產業較高的回報率也代表較高的風險,過去五年間,五大民營公司依靠小中大成本的影片平衡整體的投資回報率,但直到2012年《泰囧》990%的投資回報率爆出,使得電影市場感性上將高投資回報率看成常態,結果,由于中國電影產業工業化程度低,受外部因素影響的波動性大,因此高風險產品在票補退潮、社交網絡聲量泛濫、好萊塢大片入侵的格局下紛紛失意。
電影產業是寡頭市場,今年國產影片下滑的表象下,五大民營電影公司恐怕“功不可沒”。
差強人意的ROI背后,剖析今年二八定律的領跑者樂視影業會發現,大盤的增長率在2.1%,樂視影業的票房增長率為72.5%,全年共投資影片11部,過億11部,過10億影片目前1部,《高跟鞋先生》《睡在我上鋪的兄弟》《28歲未成年》等幾部新人導演的作品,在控制成本的情況下均取得了較優異的成績,整體投資回報率居中等偏上。
另外,以上舉例涉及的都是電影票房,一般情況下,一部影片的院線放映結束之后,會將影片系統化的賣到其它發行渠道,也就是我們所指的“窗口”,包括航空、家庭影院、付費點播、付費電視等等,如果影片本身有IP價值,那其它包含衍生品在內的附加價值就另說了。
如果現金流相對充足、穩定,不確定性就越小,標的投資人或許還能拿到還不錯的回報,另外,需要回收的票房金額越大,回收周期也就越長,相應的不確定性也比較大。
綜合國內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高票房”的電影不一定等于“高投資回報率”,2017年,投資標的如果能夠實現健康的現金流,合理控制ROI,未來,電影產業仍舊值得投資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