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受成,1943年出生,香港企業家,現為英皇集團主席。
在普通人看來,“爭氣”二字只是對立志向上和不甘落后的釋義,但對于楊受成而言,卻是他跌宕起伏人生的真實寫照。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不僅僅是深烙于心的座右銘,更是“香江第一才子”陶杰為其代筆撰寫的自傳之名。自1942年至今,他靠“爭氣”將英皇集團從一間鐘表零售店鋪,發展成為一家多元化上市集團公司,其龐大而完整的產業鏈涵蓋了鐘表珠寶、地產、酒店、金融、娛樂、電影、傳媒、飲食及零售等多個領域。可以說,楊受成與這“爭氣”二字相映生輝,唯有“爭氣”一詞方可濃縮出他的過往歲月,也似乎只有他能將“爭氣”一詞詮釋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楊受成的鐘表創業史是他個人的“爭氣時代”,那么電影于他而言,似乎特殊了一些,或許可以稱作是一種“后爭氣時代”。有別于以往時期他爭的那一口口鐵骨錚錚的硬氣,對于電影,他的爭氣似乎注入了更多柔軟的感情。于楊受成而言,電影不是生意,而是他的愛好。“風發意氣少年郎,老夫聊發少年狂。”他懷揣著滿腔情懷,是為他心心念念的電影事業爭得幾許卓爾不群的才氣。
楊受成的“爭氣時代”
楊受成的發家史是最富傳奇色彩的“爭氣時代”,年紀輕輕白手起家,歷經數波驚濤駭浪,快意恩仇,成就基業。
楊受成在最初建立“天文臺表行”時,爭得是一口志在四方的“心氣”和壯志凌云的“豪氣”。他是潮州移民第二代,生于香港,從小在父親楊成的鐘表行“成安記”鋪里長大。1964年時,父輩生意已略有小成,便安于棲息在自己的一方屋檐之下盡享天倫之樂。然而年方21歲的楊受成正是志在四方的熱血男兒,不滿足安于一隅的他,心氣早已跨越維多利亞港。在跟父親借了20萬后,他開辦了自己的鐘表行,之后便跑到中環,用西漢張良拜師黃石老人的辦法,為自己的店鋪爭得了世界名表歐米茄和勞力士的代理權,從而成就了他的鐘表珠寶生意。在業內嶄露頭角之后,楊受成也并未止步于此,又將眼光投放到房地產投資,進軍金融業,最終通過“好世界地產”上市成功,事業如日中天。
21歲的楊受成(左4)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鐘表店,圖為開幕當日盛況
天不從人愿,1983年,楊受成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資產盡失,一落千丈,由老板變為自家店鋪的打工仔。那段灰暗的時光中,他爭的則是一口永不言敗的“骨氣”和王者歸來的“傲氣”。正如他在書中提出:“我生平做人哲學,千頭萬緒,可提煉為兩字:“爭氣”。面對四周的奚落嘲辱,我必固守信仰,面臨命運的挫折壓力,我必冷靜應對。我深信,只要爭氣,一只underdog,會變為巨人,令看不到你、不信任你的人終將感到歉疚。” 楊受成沒有選擇頹廢,而是東山再起,憑借著一身傲骨,打了場漂亮的翻身仗。
楊受成的“后爭氣時代”
在接觸大銀幕之前,楊受成的“爭氣時代”是與天斗,與地搏,與命運抗爭。而直至2000年成立英皇電影后,他的爭氣就變得別有一番滋味。楊受成從小對于電影有著深刻的情懷,他喜愛電影,癡迷電影,無論是中國電影還是好萊塢電影。憑著這一份執著,一份信仰,一份赤子之心,他開始為電影產業爭得才華橫溢的電影人才。
楊受成與好友葛優
他的自傳中曾有提及,單從票房結果來看,英皇投資的電影有的成績輝煌,也有的票房平平。其實答案并不難尋,因為他在選人、選電影投資的時候,最看重的不是盈利,而是看是否與他心投意合。這便是他對電影事業的一種特殊情懷,不為迎合市場而妥協,不隨波逐流。在楊受成看來,電影就像是一方凈土,他不想在這里為利益而爭斗,只想孕育那一份深埋的情結。他曾坦言“人必貪財好色,貪生怕死,追求名利,”可見對現實人生的態度何其光明磊落,不拘世人眼光的凡俗小節。而在電影投資上,他更將這份“真性情”堅持到底。也正是這種“真性情”,讓他在電影界交到了“真朋友”, 成就一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風雅。
對于那些才氣逼人的電影人,楊受成總能做到與之惺惺相惜,誠如他和姜文的莫逆之交一樣,他看重的是姜文的蓋世才華,而非普通商人眼中的銅臭之利。繼曾在《太陽照常升起》時期給姜文雪中送炭之后。楊受成又向其最欣賞的西方導演——素有“偏激才子”之稱的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伸出了援助之手,拍攝了一部人物不甚討好、票房不被看好,且易得罪美國政府的電影《小布什傳》。楊受成在明知各方阻礙的情況下,扔投資表示愿意支持自己的偶像,真可謂“一擲千金”只為爭得一番“才華絕代”。
楊受成與另一摯友導演姜文
而楊受成對于影片的選擇也同樣體現出他的滿腹情懷。他堅持要重新拍攝《新少林寺》,憑著的是對老一輩中國電影經典的崇高致敬。但楊受成對電影的喜愛絕不拘泥于自家文化。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入殮師》,感人肺腑,細膩描繪生死相隔的親人情感,楊受成便授意將該片由英皇引入國內發行。他最終得到的回報并非巨額的票房,卻是多位志同道合的影圈好友。
2009年10月22日,河南登封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向英皇主席楊受成等人授權電影《新少林寺》
楊受成與《新少林寺》幕前幕后團隊合照。
這種為電影藝術而爭之氣,貌似不夠 “硬氣”,卻為楊受成爭來了更多尊重與聲望,比他手下的其它產業更為大眾所熟知和深愛。他在這一“后爭氣時代”中投入的赤子之情,正是通過一部部用心良苦、大膽一搏的作品,感染著越來越多熱愛電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