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輝煌
2002 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連續兩周蟬聯北美票房冠軍,最終拿下的5371萬美元的北美票房成績,并創下中國影片海外票房銷售記錄。
鮮明對比下的慘淡現狀
2015年,國產電影的海外票房僅為27.7億元,占總票房的比例不到10%,而北美電影市場的海外票房通常會占據其總票房的70%。當年國內票房冠軍《捉妖記》在北美40多家影院上映后,票房和口碑均遭遇了滑鐵盧。一周內只獲得了不到3萬美元的票房,很多觀眾觀影后都認為此片“邏輯混亂,特效落后”。
而《捉妖記》的海外遭遇并不是個案。周星馳2013年執導的《西游降魔篇》在內地取得12.45億元票房,但北美上映后首周末票房還不到8000美元。至于今年大熱的《美人魚》,也因為被定為R級,上映影院和排片均有限,3天只收獲100萬美元。
五大癥結阻礙中國電影出海
全球電影的游戲規則是一個美式英文橫沖直撞的社會。中國電影為什么難以“走出去”?通江投資集團通江產業研究院綜合認為,“如果我們不把中國電影定義為是拿中文拍的、在中國的土地上拍的、演員用中國人,而把它定義為——拿主流英文拍的具有全球性的電影,這樣中國電影的疆界就寬闊許多。”
癥結之一:文化差異
文化折扣是指電影進入海外市場,由于反映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存在差異,不能使海外觀眾認同的現象。
比如《泰囧》等“囧”系電影和《分手大師》,雖然拍攝地點會移至海外,但異域化的外景包裝之下,依舊是只有中國人才能看得懂的笑料。而《狼圖騰》聚焦的是人與自然的主題,這是世界通行的,該片在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發行就相對好一些。
中國電影重在人情,而國外電影則側重重在講人性。好萊塢著名制作人蒂姆•摩爾曾制作了奧斯卡獲獎影片《百萬寶貝》和《美國狙擊手》,他認為,“電影中能感動人的元素應該是共通的,無論是在巴西、中國,還是在南非、加州”。
癥結之二:電影質量差,制作水平低
盡管由于資金和技術的提升,中國電影工業近年來發展速度迅猛,但與高度發達并成熟的好萊塢工業體系相比依然捉襟見肘。比如《大圣歸來》,堪稱近幾年國內動畫電影的最高制作水平,但相比于《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
癥結之三:海外發行渠道稀缺
目前在做電影海外發行業務的中國公司大部分數量少、規模小,而海外公司一般只會有針對性地選擇最有特點的影片發行。曾經異常紅火的功夫片,也由于近些年來的接連輸出,傳統武俠題材對于海外觀眾的吸引力也正在逐漸降低。。
癥結之四:電影營銷手段不足
好萊塢電影在海外營銷時往往會采用因地制宜的宣傳策略,比如《星戰7》邀請鹿晗做電影大師,《蝙蝠俠大戰超人》讓*來做觀戰大使,而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時,卻很少加入讓國外觀眾耳熟能詳的外國元素,很難接地氣。
癥結之五:對海外市場判斷不準
根據2015年北美票房top10的顯示,科幻片、動畫片和冒險類動作片基本呈現三足鼎立的趨勢,其中科幻/奇幻類影片是最為討喜的電影類型。而這兩年中國主流電影向海外輸出的主要是喜劇片、動作片和愛情片,不僅文化上的差異造成這些影片對于外國觀眾來講并不“感冒”,不夠吸引人的題材更使外國觀眾很難買賬。通江投資集團旗下通江影視基金曾在今年參投4D科幻巨制《蒸發太平洋》,該片先后戛納、多倫多、柏林、釜山等國際電影節,均收獲高度評價和可觀的預售成績。
通江投資集團通江產業研究院認為,未來中國電影“出海”的前提還是內容為王,內容上必須要符合當地的法律,又要兼顧到風俗和宗教的問題,然后才是藝術。真正做到“用康德的語言講孔子,用尼采的語言講老子”,大可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武俠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