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者丨秦立鵬
記錄整理者丨牛學博
本期職覺自述者是南京藝術學院戲劇出身的科班出身秦立鵬,NextIdea騰訊青年戲劇大賞總決賽最佳演員獲獎者,現居南京。
壹讀君期待更多壹堆飯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職場故事,不求上綱上線,感謝國家和領導,但求一顆輕幽默、有情趣的小心靈。
我是一個演員。家里沒有干這行的,我媽是律師、我爸是公務員,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家庭里自己出來“搞”藝術,多少算有點另類。
一般人怎么理解演員?“啊你學表演啊,多簡單啊,多輕松啊。上學的時候身邊全是美女,整天玩就行了。”
想當初我剛上大學的時候,也是幻想著:學表演嘛,每天和學校里的漂亮姑娘過家家就可以了。然而結果呢,我這大學四年,把我從幼兒園起沒吃的苦全補回來了!大學生活四年有三樣東西是必須的,排戲、排戲還是排戲。每天花時間最多的就是在排練場排練,一個月生活費大部分都扔在買道具上了。
再說說現狀:大學畢業四年多了,現在的我每天早上6點起床出早功,早功后開始排練,直到晚上12點,就是為了把角色塑造得更好。不吃苦不能行啊,北影廠橫店門口,一天幾十塊的演員時刻準備著圓夢呢!
每天我都練啥?四個字:聲臺形表。聲就是聲樂,你得會唱歌啊,不是KTV那種,美聲民族都得練,練的是氣息。
臺就是臺詞,各種練各種背,繞口令你得說得溜。
形就是練肢體協調度,什么街舞啊民族舞啊古典舞啊爵士啊芭蕾啊,每一個舞種都得學一學,雖然跟專業學舞的比不了,但該下腰咱得下得去,該劈叉的咱得劈得開,該翻跟頭的也得翻得起來。
這些事兒,玩玩能出得來嗎?
再說個事,如果你以為拍戲現場都是歡快的,那一定是你片花看多了。
很多時候,拍戲的主旋律就一個字:“耗”。有一回我去常州幫人串一個角色,就一場戲。早上八點就到了拍攝地點,一直等到下午五點,終于輪到我的戲了。五分鐘,拍完了。
這不算啥,拍完之后我想讓劇組給我排個車送到火車站回家。劇組工作人員說:“別啊,我們這馬上就拍完,完事一起送回南京。”我就等啊,這一下等到晚上12點多,我回到家已經夜里兩點了,就為這五分鐘。
演員完全不像大家想的那么華麗,確切地說是比大部分職業都要辛苦。從早到晚地排練,演不好導演還要罵人,咱也不能跟人家對著罵不是?都在一個劇組,大家就一個目的:“把戲拍好。”
不過要說戲劇的氛圍,南京比不上北京和上海。我和南京藝術學校的師弟師妹們以呼吸戲劇社的名義排戲對外做公益表演,希望盡一份力推動戲劇這個小眾藝術在南京的生根發芽。
我們劇社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出頭。在這里面,我算是“老人”了。年輕的劇社嘛,經費不足的問題是最直觀的。好在我們都是年輕人,大伙一起克服經費不足的困難、一起眾籌資金排練、一起采購縫制服裝,也是樂在其中。
比如這次參加NextIdea騰訊青年戲劇大賞的作品《忘憂跳舞機》,靈感來源就是平常的“觀察生活練習”(在生活中尋找靈感的練習,自己編段子自己演)。
當時我是實在找不到靈感,就想看看電影放松下,電影院旁邊有個電玩廳,正對著門就是跳舞機,玩的時候,就找到了素材。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自己的壓力和不如意,站在跳舞機上,就能短暫忘掉煩心事。以這個點出發,經過團隊和指導老師的共同努力,這部戲就成型了。
有人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剪輯的藝術,只有話劇才是演員的藝術。話劇作為載體,更能體現一個演員的功力,更能讓一個演員享受表演。但對我而言,無論話劇、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一個載體,每個演員都會有不同的機緣。這也許就是這個行業獨特的魅力吧。
以前剛畢業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同齡人中的第一,但是隨著時間的沉淀,我越來知道敬畏和誠惶誠恐。這個自我否定的過程非常痛苦。
我曾經去一個話劇劇組面試,當面試的老師問我準備得如何的時候,我自信心滿滿地說:我什么都沒準備。而當面試老師問我的優勢時,我同樣自信心滿滿地說:“我的戲比別人好。”
但面試老師的話狠狠地打擊了下我的自信心。我依然記得當時他的回應:“你的專業暫且放一邊,每一個演員在劇組都是要受到制約的,你這樣的演員我們不會用。”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會覺得,當年的年少無知和有點“輕狂”的表現,讓自己喪失了很多機會,這是很不應該的。
雖然當年報考戲劇,我純粹是給自己找塊“跳板”進入大學而已。但是現在,我知道自己喜歡戲劇這個專業,以后要做跟表演相關的東西。一旦想清楚了想要什么,生活就會變得很簡單——去學校給學生上課、讀研究生、去戲劇社排戲演出、偶爾出去拍拍戲。現在自己最需要做的是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武裝自己的頭腦和身體。
曾經一位我很敬佩的演員說過一個好演員要有三個條件,精湛的技能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第一個和第三個條件需要時間一步步積累,唯有文化可以自己追尋的。
我最大的夢想是做一個有導演思維的演員。我最崇拜的姜文和周星馳,他們身上就有這種氣質。演員做到最高端的境界應該是創作者。這個愿望很宏大,路可能會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