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0是相聲大師馬季老師離開我們九周年日子,馬先生一生勤儉持家!他當年生活中有不少點滴小事 !給我們留下深深印象,現在談起仍然值得大家好好學習。
勤儉是我國的優良傳統,無論一個家庭是富是貧,勤儉都應該是一條必須的家訓。
我曾與馬季老師多次在一起吃飯,我發現馬老師飯后喜愛“打包”,而且不怕別人笑話。
一次我帶河北電視臺《笑一笑》欄目編輯,去馬先生家中采訪。中午到飯口時,欄目組約馬老師一起吃頓飯,可馬老師不去大飯店,非帶大家去小餐館。那天飯后,餐桌上剩下三張小油餅,我們也沒拿它當回事,起身離開時,馬老師卻把大家叫住了:
“先別走,跟服務員要個食品袋,把剩下小油餅裝上”。
“啊,這三張小餅值當嗎?”我嘀咕著。
馬老師卻笑笑說:“拿上吧,晚上你們在賓館寫材料,餓了可以墊補一下”。
為了不使馬老師掃興,我們將三張小餅帶回了旅館。此事雖小,但馬季老師勤儉節約的精神,讓初次與他相識的編輯們深受感動。
留心觀察,馬老師在生活中,凡在飯店用餐,“打包”已成了習慣。
還有一次,我陪馬老師去河北易縣參觀,中午,當地主人熱情招待我們用餐,桌上當時有一盤肘子做得非常香,馬老師一邊吃一邊稱贊,用餐過后,馬老師還盯著剩下的肘子贊不絕口,我明白:先生一定覺得扔掉太可惜啦!于是我忙自作主張地喊了一聲:“服務員,給個食品袋,將這盤肘子給馬老師打……,”這“包”字還沒出口,坐在我旁邊的當地主人碰了我一下,意思是:你說話怎么一點也不注意,馬老師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這剩東西給他“打包”多栽面呀!馬老師也看出主人的意思,趕忙說:“對,應該‘打包’,千萬別浪費啦!”
由于天熱,易縣離京城太遠,當天還有參觀任務,這盤剩下的肘子沒帶走,但馬季老師這勤儉節約的言行,給當地主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也許有人會說,是不是馬季家中生活很困難吧?錯了,馬季老師生活水準比普通百姓高得多,可生活富了,他也時刻不忘節約,“打包”從不怕別人笑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本文作者在馬季先生家中與老人合影
馬先生曾多次規勸身邊的年輕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能忘本,要學會過緊日子”。跟馬老在一塊吃飯,他從不進大飯館。他點菜時從不大手大腳,總是量力而行,就這樣剩下的食物仍然堅持“打包”。
最難忘的是,一次和馬老師在北京一飯店“涮火鍋”,吃完飯,飯桌上只剩下幾個西紅柿,幾根黃瓜和一盤青菜,我想這回馬老師沒“包”可打了。誰知馬老師還是喊服務員,把剩菜又打了包,而且分類詳細,他說:“這西紅柿黃瓜打一‘包’,晚上我自己吃,小青菜打一‘包’,回去喂鳥。”火鍋中剩下的一些羊肉雜面,馬先生撈了又撈,說:“回去喂雞。”總之一點沒浪費。
馬老師當年常說:“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還交不起學費,社會上一些下崗職工生活還有困難,想想他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浪費呀?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注意節儉呀”。這正是:
勤儉承先人遺范 耕讀立后輩良圖
——文攝 龍軍 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