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偉忠身上有許多標簽——北京著名企業家、工商管理博士、建筑工程師、北京大學訪問學者……同時,呂偉忠還有另一個被音樂界廣泛認同的身份,音樂詞作家。
呂偉忠2010年開始投入音樂創作中,從第一首歌曲《司馬臺傳奇》問世,至今已有作品30余首,很多歌曲被知名的歌唱家演唱,并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獲得了音樂人士的廣泛認可。
萬物皆規律,順道而行之
1962年8月,呂偉忠先生出生在北京市密云縣古北口鎮司馬臺村。提到家鄉司馬臺,他有說不完的回憶,用他的話說,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600多年,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他的血融入在這里。也是在這片土地上,呂偉忠先生的忠厚性格得以形成,文藝才華得以孕育。
呂偉忠先生的童年在司馬臺度過,那個年代的所有人都經歷過一個特殊時期,因地主家庭出身,他的家庭,他個人被賦予了獨特的含義。在這嚴酷的時間里,還年幼的他就已經養成了不爭強好勝的性格,而這,也最終成為他為人樂觀的來源。即便如今回憶那段生活,呂偉忠先生話語中仍是對家人的體諒,沒有一絲抱怨的情緒,反而對人生有了一番豁達的看法。講到對待人生的態度,他強調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講求一切按自然規律而行,用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萬物皆規律,順道而行之。
這種人生態度也在他的工作中得以體現。在上世紀80年代,受國家的號召,呂偉忠先生和同鄉的年輕人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建設工人。對于這段經歷他這樣總結:“每天的工作是勞累的,但心情是愉快的。”而這次在北京的工作經歷,也成為他人生的另一個開端。
每日辛苦工作后,其他人選擇休息,呂偉忠先生則用下班后的時間來學習。在那段時間,他看了諸多關于建筑的書籍,掌握了很多技術知識,主動參加培訓班,上夜校。當問到這樣做的目的,他笑著回答:“其實沒有什么原因和目的,只是愛看書,喜歡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他從一個工人,成長為一個技術員,最終成為一名建筑工程師。在腳踏實地的學習中,呂偉忠先生獲得了自己的回報,學習,也成為他畢生對自己的鞭策和追求。
事業有成后,呂偉忠先生選擇繼續返回校園深造。他先后在北京大學總裁班,北京大學與美國技術管理大學合辦的EMBA,DBA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呂偉忠先生體現出了他對學術的嚴謹態度。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關于中國的管理發展,他和導師有了不同觀點,與平時溫和謙讓,不爭強好勝的態度不同,這次他堅持自己的意見,在課上多次和導師辯論,還以此為論點,撰寫了自己的畢業論文《中國地主在家庭生產經營中的管理思想》,這篇論文成為當年的優秀畢業論文,同時獲得了導師的推薦,畢業以后,呂偉忠先生以北京大學訪問者的身份繼續深造。深造期間,他主持并參與編寫了《司馬臺村志》,家族史《司馬臺呂氏家族》,其中《司馬臺村志》按志的規格撰寫,由中華書局審核,是中國第一部村志。這兩部書既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傳承。呂偉忠先生對于學術上的嚴謹,也是他另一方面性格的體現,對人諸多寬容,對事嚴謹執著。
走入音樂創作,滿懷家國深情
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呂偉忠先生,繼承了上輩人的部分苦難,又幸運地迎來改革開放,這些人生經歷,無不對他歌曲創作有著深刻影響。
呂偉忠先生的音樂風格是多樣的,即深沉廣大,視野廣闊,又關注生活,體察情感。藝術工作者是敏感的,呂偉忠先生亦是,通過他的音樂,你能看到一個視野寬廣,心胸寬容的大氣長者,同時也能看到一個時刻觸摸生活,收集點滴感受的溫暖匠人。正如一位音樂人士對他作詞風格的評價:他言辭幽默有趣,創作以生活為出發點,詞風唯美深刻,簡約樸實,內涵豐富雋永,將濃濃的情感深藏在理性的文字中,而聽者卻很容易在不經意間和作者引起情感的共鳴。
呂偉忠先生第一首正式意義上的歌曲創作,是為家鄉司馬臺而做的《司馬臺傳奇》。2010年,因國家政策需要,司馬臺村面臨拆遷。至呂偉忠先生一代,司馬臺村已經居住過二十代人,經過這二十代人的繁衍生息,司馬臺這片土地已經被賦予故土血脈的情意,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自己的氣息,面對失去的現實,呂偉忠先生心中是悲傷的,用他的話來說,像是融入自己血脈的一個地方就要被割舍,如今回憶起來也難免落淚。
在這種情形之下,呂偉忠先生為故鄉司馬臺村立志,即現在的《司馬臺村志——一個長城腳下山村的歷史》,以傳后人。就在編篡村志的過程中,呂偉忠先生創作了這首《司馬臺傳奇》,文辭讀來蕩氣回腸,配樂以后,更是感情勃發。而這,也成為他創作的開始。
隨后,呂偉忠先生以詞作者的身份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創作靈感來源自己生活經歷中的所思所想,對國家進步,社會發展的思考。他作詞的音樂,多帶有濃濃的中國風情。幾經琢磨的辭藻,優美的旋律。加之平易近人的通俗唱法,譜寫出一曲曲經典之作。
這兩年,他作品頗豐,涉及范圍頗廣,代表作有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情真摯謝意的《我的老媽媽》,“滿頭青絲變白發,嘴里只剩幾顆牙,含辛茹苦把兒女拉扯大,教會我坦蕩行走闖天下.......”大家聽后無不動容;還有詮釋中國夢的《華夏兒女》“我們生在這片土地,長江黃河把我們哺育。從小到大說這漢語,魂魄來自父母精髓……”表達出身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以及《天長地久》、《情緣》、《夢中》、《我的初戀》、《飛向遠方》、《大漠戈壁》、《讓我陪你過一生》、《千萬里我要回家》、《夢中的北大》、《中國夢華夏情》、《陽光下》、《想念你》等等,這些作品中,有細膩的情感表達,也有豪放的大漠戈壁,更有男人的擔當與責任……
詞作創作過程中,呂偉忠先生一絲不會怠慢。藝術創作不同于學術的嚴謹,靈感稍縱即逝,對于呂偉忠先生來說,要抓住每一次內心的感受,思考之后變成筆下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作詞如同作詩,或敘述、或比擬、或對仗,句櫛字比才能達到字字珠璣。
歌曲的創作并非一人之事,還涉及到編曲、演唱,或遇到不同意見,溝通就成為不可或缺的過程。每創作一首歌曲,呂偉忠先生都會與歌手,作曲接觸座談,向他們闡述自己心中所想,也會在過程中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不斷地揣摩每一個詞,每一句話,已經可以用咬文嚼字來形容他的認真;他甚至會為同一首詞譜不同的曲子,在重重思考后再做最后決定。談到這點,呂偉忠先生總是開玩笑地說,或許是因為我是A型血處女座吧!也就是這種追求完美的嚴謹態度,才得以讓他在短短的時間里,創作出十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談到音樂回報,呂偉忠先生坦然說道,自己做音樂并非出于商業利益,甚至會自己花費進行音樂創作。的確,呂偉忠先生的音樂,多由自己出資錄制完成,且至今并未出售音樂版權。對于他來講,音樂創作是表達自己心靈感受的一種方式,每一首歌曲都是他人生經歷后的所見所聞所感,都是他對家人,朋友,社會的一份關懷和責任。他希望能夠以音樂的形式禪釋人生、用音樂感染他人、影響他人、傳遞真善美的人文關懷,這就是他做音樂的終極目的!
愛好變成事業,愛心回饋社會
改革開放的機遇讓呂偉忠先生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為他進入音樂領域打下了經濟基礎。正如他自己所說:“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境界時,音樂才是完美的表達方式,這時你就會更加熱愛音樂。”
2013年,他和幾個熱愛音樂的人投資1000萬創辦了北京盛世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與優藝網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盛世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面向全國演出行業,涵蓋影視、音樂、演出服務交易的綜合演藝交易服務平臺,意在為有夢想的人提供更多的機會。
談到創辦公司,從個人角度來講,是對音樂的熱愛,而從企業家來講,呂偉忠先生對此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說道,中國倡導發展文化產業,如今一線城市工業生產指標已經降低,人們的視野在第三產業,而第三產業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產業,綜合這些考慮,才最終決定投資這家公司!
言語中是一個優秀作詞人對音樂的熱愛,也是一個企業家對事業發展的眼光,遠見!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情仁愛,樂善的民族。孔子曾經說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呂偉忠先生接受的教育中,母親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把他們10個兄弟姐妹拉扯大,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但點點滴滴,潛移默化的母愛教會了他與人為善、誡子勤儉、信實愛人、忠孝仁義,這些理念與信條始終是他做人的準則。
呂偉忠先生不僅在自己的行業頗有成就,而且熱衷于公益事業。2013年,他資助了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國科技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唐潔。唐潔是一個農民家庭子弟,本來想通過努力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想命運和她開了個玩笑。為了治病,唐潔家已經花費了110萬元的醫療費,除了社會各界的50萬元愛心捐款,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已經欠下了30多萬元的債務,對于一個家境貧困的農民家庭,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當呂偉忠先生得知這件事情之后,他自己身體力行,為唐潔捐款幾萬元。并通過自己的筆來呼吁更多的愛心人士來幫助這位與病魔抗爭的姑娘,他寫了一首歌《唐潔姑娘》,鼓勵她勇敢地與病魔抗爭,并呼吁各界為之捐款,讓愛心托起生命的曙光。當談及為什么要做慈善事業時,他這樣回答:飲水思源、回報社會、敢于擔當。
“萬物皆規律,順道而行之”,這句座右銘陪伴呂偉忠先生至今,無論做人、做事、音樂創作,亦或公益,正是按照自然規律,一切夢想的實現才顯得那么水到渠成。正如他給自己和朋友的一句話:堅持、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最終的成功才會屬于我們自己。
從呂偉忠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他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好人生道路的歷程,而所謂的選擇,也會在這種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中逐漸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