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琦鈞,北京大學研究員 ;國家一級導演;著名編劇 ;舞臺劇制作人;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影視編導專業文學學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曾獲丹麥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評選的“全球十位青年優秀導演”稱號;“國際戲劇論壇研討會”總策劃、主持人;新加坡國際旅游文化使者;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論壇專家;“全國青年風采大賽”總導演;法國工業博物館藝術指導;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藝術總監)
中國網(文化中國)訊:我國著名文化學者, 北京大學研究員,國家一級導演,著名編劇,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邊琦鈞日前在上海接受中國網文化中國專訪時表示,正視“文化折扣”才能贏得市場,避免“自我東方化”才能贏得尊嚴,尊重“共享價值”才能贏得世界,中國文化產品只有產生強烈世界共鳴,其影視作品才能正真“走出去”。
隨著審美情趣全球日趨多元化,影視文化日益成為國際審美文化主流;審美文化的市場化、商業化,使受制于收視率、票房率的影視文化出現類型化、單一化等傾向,抑制著影視文化的質量提升和多樣化的繁榮。我國影視業必須重新建構自己的美學特征,特別是從文學藝術中吸取精華,才能提高藝術品味,獲得藝術生命。
去年美國全球電影票房近370億美元,海外票房達270億美元;同年,我國電影票房218億元人民幣,海外國產影片票房只有14億元,探究中國影視“走出去”的瓶頸,邊琦鈞認為,中國影視軟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仍存在巨大差距,只有文化共鳴才能推動中國影視“走出去”,這就需要正視“文化折扣”,避免“自我東方化”,尤其是要尊重“共享價值”。
當前世界影視文化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已經完全進入商業化運作軌道。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影視文化一方面受全球影視業商業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國內改革,特別是業內改革的影響,也越來越趨于商業化。商業化一方面為影視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內在的不竭動力,為影視生產的多樣化提供了動力資源,促進了影視產品的多元化發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潤為中心的影視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抑制影視文化多樣化健康發展的不良傾向,即在影視審美情趣多元化的總體趨勢下,呈現出一些影視作品類型化、單一化等不良傾向,嚴重影響著影視審美藝術的發展,影響著影視藝術的質量提升,影響著影視文化的社會功能的健康發揮。主要表現在:影視產品越來越呈現出新的類型化,中國影視圈也呈現出嚴重的類型化傾向,“戲說熱”、“紀實熱”、“宮廷戲熱”、“仙俠熱”等類型化現象層出不窮。在商業利益的誘導下,部分影視作品過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級趣味,致使影視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濫。部分影視作品越來越脫離現實而導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影視文化面臨危機,我們必須從文學中吸取精華,才有可能走出窘境,重獲生命,影視藝術只有以文學藝術為基礎,才能獲得豐富和繁榮。文學在形象塑造、風格建構、藝術品味、審美多樣化等方面都已具備深厚積淀,我國影視業如果從文學藝術中吸取養料,那么無異于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中國影視要真正贏得世界的尊重,需要重新鑄造自己的品牌價值體系。當前我國影視往往只在自己國內“窩里橫”,在國外幾乎沒有影響力,近幾年甚至還有下降趨勢。我們的影視作品中,大量的“歷史細節”,如宮斗、陰謀等等,不但與傳統文化割裂,而且與現代意識格格不入;在追求商業利益的時候,可謂不擇手段、泥沙俱下,頻頻突破各種底線,陷入了倫理虛無主義與美學的粗鄙化,我們總在強調“主旋律”,卻無視傳播的普通常識;我們總在強調“中國國情”,卻忽視了人類的共享價值。我們只有真正彌補了這些錯位與疏離,中國影視才能真正贏得世界。
影視劇要想贏得各國觀眾的共鳴,需要的是“共享價值”。美國文化多元,但無論是美劇還是好萊塢電影,都表現出恒定的價值觀表達,內核都是自由、平等、真誠、自我超越與追求堅毅等,英劇體現本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性格,體現出本土化、創新化、精致化的文化品格,而這些也能夠為世界觀眾提供一個文化的共享窗口。相比較而言,我國目前文化出現斷裂與缺失;藝術水準良莠不齊;創新源動力不足;傳播能力大受局限。要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展現人性光芒,探索民族文化的世界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