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看instagram上各路潮人先鋒上傳音樂節的照片,都會很渴望能玩遍所有中外各類形式的音樂節。喜歡音樂的人大多也喜歡有創意有新鮮內容的活動,所以對于音樂節的看點會比較相似。比如我,除了類型化音樂節外,對于很多歌手的期待值會不同于平時聽唱片、看演唱會,而是好奇更有針對性的小眾場子里他們的表現如何。
比如我曾經看過順子在很小型的pub里唱爵士,那是一個自由自在的順子,即便大家對她的soul和R&B更熟悉,但是她準備的是不用討好市場反應的自己的心水作品。也曾看過魏如萱在音樂節獨立音樂舞臺上的張揚表演,她是以甜美清新的聲線作為“自然卷”主唱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然后從這個清新團離開之后的魏如萱越來越能找到發揮自我潛能的音樂路線,音樂節這種獨立小眾音樂的狂歡平臺就以最合適的姿態讓她迅速成熟起來,如今看來她的舞臺魅力已經很有自己的風格。其實除了能給歌手成長的平臺,音樂節還有日漸豐富的玩樂方式。記得幾年前曾經在臺北西門町閑逛,偶遇紅樓附近的一個很小型的音樂節,雖然表演的樂隊都還是來自校園的菜鳥級別,但是他們敢寫敢唱的風格十分吸引人。
那次的音樂節我竟然不記得名字,可是印象頗深的是他們集結了臺北很多新銳年輕設計師擺出了很大規模的攤位,不僅把平面設計在服裝、海報等產品的應用展示無余,更是把裝置、雕塑、行為藝術也很好地融合在這并不大的場地里。一邊是藝術家的五彩繽紛,一邊還有地下廠牌擺攤推廣自己旗下的樂隊和歌手,來音樂節的游客可以吃吃玩玩不亦樂乎。說起來美國也有好玩的音樂節,比如大伙深入到沙漠腹地,狂歡一個星期之后,將大型裝置“木人”點燃燒光,意味著回歸自然與生活在都市叢林之間的矛盾和思考。德國有以古典音樂為主的草地音樂節,荷蘭有在運河上舉行的電子音樂節,日本有讓音樂人在富士山下唱歌的搖滾音樂節,英國有票價昂貴的喝雞尾酒觀看的舞曲音樂節,捷克有在飛機跑道上舉行的很刺激的音樂節,更有打破國界在加勒比海灘區域舉辦的靈歌音樂節,數不勝數的音樂節都在以獨特的視角來吸引樂迷觀看。
這是一個創意的時代,也是個性化的時代,所有藝術市場都在以越發具體的受眾細分為趨勢向前高速發展著,音樂節是能把音樂和創意乃至商業元素結合起來的非常好的形式,因此這幾年在我國也是火紅火熱。由此而言,能夠讓各個類型的樂迷都找到屬于自己圈子的音樂節,是一種福利。比如最近就有把陶喆、蔡健雅、王若琳、鄭鈞、許巍集結在一起的音樂節,這是一個從歌手分布上看更偏向于流行風格的音樂節,與之相匹配的是潮流和社交的線下體現--從流行音樂的傳播途徑和規律而言,這種結合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應該都會是主流。正像一個不會散場的大party,讓所有人各取所需、各有所樂,音樂節的狂歡世界無論何時總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