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導讀:記者親臨《中國好聲音》海選現場,揭秘《好聲音》娛樂產業鏈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每年夏天,《中國好聲音》(下文簡稱《好聲音》)就如一股熱潮席卷整個中國。絢爛的舞臺、激情的演唱、導師與學員的妙語連珠,惹得全國觀眾拍手叫好,收視率也一路飆紅。
當我們沉浸在美妙的視聽盛宴中,卻忽略了《好聲音》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音樂選秀節目,它背后有一條復雜的娛樂產業鏈,里面或許會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5月5日下午,《好聲音》導演組走進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進行現場試聽會,來自各大高校以及社會文藝團體的100多名選手熱情獻唱。記者來到現場,采訪《好聲音》重慶試聽會組織合作者、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戲劇影視系余俊彤老師,以揭秘《中國好聲音》那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海選只是噱頭?
近期,全國各省市不斷傳出“好聲音山寨節目組”的消息,一群“李鬼”假借《好聲音》名義招搖撞騙。
如何識別正規渠道?
余俊彤告訴記者,第四季《好聲音》海選途徑分為線上線下兩個渠道:
線上模式:錄制三首中文翻唱歌曲,以郵件形式發送至節目組。
優點:人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聲音。
缺點:全國34個省市,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優秀的好聲音不足為奇,而節目組精力有限,不可能首首必聽,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是滄海一粟的一封封郵件,石沉大海。
線下渠道:線下主要通過秀立方、地方電視臺和地方網站等舉辦各種選拔比賽和推介會,另還有一種特別的方式——小范圍試聽會。
優點:通過比賽和推介會選拔推薦音樂人才,入圍賽、初賽、復賽、決賽等層層選撥、最終錄制優秀歌曲寄往《好聲音》導演組,因前期有選拔所以勝算較大。
缺點:“有機會”進入盲選階段,但是競爭會非常大,有可能有特色的好聲音沒有能一路過關斬將,進入盲選階段就被各賽級淘汰,并且五花八門的選拔會真假難辨。
“只有試聽會是最有效的!”
事實上,《好聲音》定位為“大型勵志類專業音樂評論節目”。選手必須具有專業的音樂素養,主要通過節目組挖掘和圈內人士推薦專業人才。
試聽會便是這樣的一種圈內選拔方式,由導演組親自面試,發現好聲音后,直接進棚錄音,并將錄音寄往節目組。通常每個城市只有一場試聽會,那為何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能舉辦?
“負責重慶海選的導演是我學生。”說到這兒,余俊彤老師非常自豪的笑了。這樣的“師生特權”,為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舉辦重慶市僅有的一場《好聲音》導演組試聽會提供了契機。
這場試聽會看似是一場巧合,但特權的誕生從來不是一朝一夕。
從1985年建校以來,該院誕生了兩屆“梅花獎”獲得者、中國劇協副主席沈鐵梅,而我們所熟知的影視明星蔣勤勤、殷桃、呂一等也是從這里走出。這里儼然是一座藝術殿堂,完全有實力包攬一場專業的試聽會。
既然《好聲音》主要通過圈內尋找參賽選手,為何還要拓展其他海選方式?
《好聲音》既是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也是一檔出色的商業節目。所以它必須具備商業節目的某些特質。比如:
一、基于商業合作,授權部分機構線下海選,通過合作擴大好聲音品牌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二、更好地做好《好聲音》的前期宣傳工作,為后期盲選、決賽做前期造勢。
三、對于贊助《好聲音》的商家們品牌活動的回饋。
換言之,大眾所熟知的《好聲音》海選除了選拔優秀聲音外更多的可能是為了節目的品牌和影響力能深入人心!
第四季參賽選手主打特征是?
當浙江衛視瞄準音樂選秀市場時,各大省級衛視虎視眈眈,但《好聲音》依舊沖出重圍,收視率穩步高升,多次斬獲收視率第一,這是為何?
當和其他電視臺參賽選手相比、形象先入為主、評委專業性不夠、靠點評橋段來奪人眼球。《好聲音》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盲聽制,不關注選手外貌,專注欣賞音樂。整個比賽中,《好聲音》充分體現了音樂選秀節目的公平公正公開。
然而,《好聲音》終究是個商業項目,要想毫無違和感,每個細節必須精雕細琢。
說到這兒,先考大家一個問題。
為什么參賽選手在第一期表現手足無措,第二期表現則落落大方?短時間內竟有如此大轉變?
雖說是“盲選”,但節目組為了達到最好的選秀效果,在海選過程中,對選手的物色可謂煞費苦心。
觀察《好聲音》,會發現它緊扣觀眾當下的熱議話題和關注焦點,從而清晰限定選手的個性特征和標簽,每一季的參賽選手都會出現某些共性特征,首先,他們都要很會唱歌,并且很有舞臺經驗,而且很會表先自己,然后每一季會有自己的選擇方向,小編通過對節目的研究做了如下總結:
第一季,以吳莫愁為代表:奇葩搞怪;
第二季,以姚貝娜為代表:實力偶像;
第三季,以張碧晨為代表:名氣不大的專業歌手;
那么第四季呢,參賽選手的主打特征是什么?
據余俊彤老師分析,第四季歌手群體可能限定在當下最熱議群體——90后小鮮肉,除了需要超強爆發力的嗓音,90后小鮮肉、高顏值也是必備硬件。屆時視覺享受,聽覺盛宴,必定會掀起90后新生代的勵志時代!
當然,節目組為了緩解視覺疲勞,滿足更多受眾群體,另類個性,特點突出也會出現調劑一下觀眾口味。
為什么最紅的不是冠軍?
近兩年,選秀冠軍普遍難走紅已經成了一種魔咒。
梁博幾乎銷聲匿跡,李琦鮮有露面,張碧晨后續發力不足;而吳莫愁、姚貝娜卻紅得發紫。無可厚非,冠軍內外兼修,但為何往后走最紅的不是他們?
畢竟節目導演組不需要推出優質的“半成品”冠軍選手,而是要考慮能否通過“深加工”,推出“成品”娛樂明星,最大化開發選手的后期商業價值。
《好聲音》的舞臺有很多“半熟”的專業歌手,這些歌手功底深厚,顏值頗高,但由于已有經紀約在身,對節目組進行后續商業炒作或許會有很多阻礙,所以只能忍痛割愛了。
事實上,通過節目的播出,以及選手在節目中的表現,節目組背后的經紀公司會針對不同的選手制定出詳細的發展方向,從參加大型商業活動,到各種代言各種活動都會根據選手的表現及商業價值來制定。
唱功佳、人氣旺、顏值高、有自我特色的選手,如果能成為冠軍或者前幾名,就能成為經紀公司斥重金包裝打造的對象,也將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然而,不排除某些節目組看好的選手,可能因為在節目中表現的問題,有可能與冠軍失之交臂,甚至沒有好的名次,但在今后的發展中,公司會通過完善的造星機制來“呵護”,簽約、創作、營銷等,使得他們在后續發力,繼而大放異彩。
而有些的冠軍卻在一夜成名之后,有可能錯失后期栽培,從而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每當《好聲音》冠軍出爐,各種深扒冠軍背景的娛樂消息便層出不窮。輿論導向:某某是靠背景才贏得吧!
那么強硬的后臺背景在《好聲音》的舞臺,究竟能有多大的影響呢?
“有背景的就不需要參加這個節目了!”
《好聲音》是一個新娛樂明星的制造工廠,有強硬背景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通過靠層層篩選增加曝光,來獲得持久關注和贏得后續發展。
編后:
節目制作組為了追求最大的商業價值,在各環節嵌入“潛規則”,其心可以理解,但觀眾更希望看到一個高透明、高品質的聽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