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50億資產、曾在央視春晚上逗樂十三億觀眾的本山大叔最近有點煩。二人轉遭批判內容低俗,原本要開播的《爹媽滿院》又被喊停。外界紛紛猜測趙本山可能將要面對事業危機,而他背后的傳媒帝國——本山傳媒恐怕也難逃影響。在大起大落的泛娛樂時代,本山搭臺,眾人唱戲,本山傳媒的戲路走向何方?
由二人轉打造的產業鏈
趙本山1993年成立本山藝術開發總公司,2005年將遼寧省民間藝術團升格成為本山傳媒。目前本山傳媒旗下還有本山影視、瑞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與之相對應的是本山傳媒的四大業務板塊,演出、影視制作、電視欄目、藝術教育。
據本山傳媒副總裁劉雙平透露,“在四大業務板塊中,演出是核心主業,在所有產業的營業收入貢獻中占比80%。”
當然,本山傳媒的投資領域遠不止以上這些,在初創時代,趙本山秉著“不安于現狀”的天性,在非文化產業領域打了不少擦邊球。
國人想必都能回憶起,2005年曾傳出的其投資遼寧中譽俱樂部的消息,當時高喊“拯救國足未來”口號的趙本山,在兩年之后就退出了這場富豪的游戲。畢竟,玩足球是一件賺名的事,但是否有利可圖要看運氣。何況,當時的本山傳媒還不具備完全的資本實力。
至于早年創業時,公司“一邊經營廣告業務,一邊經營煤炭生意”一說,也是行業內的一則公開秘密。有人說趙本山接地氣,有人說趙本山低俗,就和他的二人轉一樣。
趙本山是一個地道的二人轉演員,他的事業也是依靠二人轉才真正站上了巔峰。“劉老根大舞臺”從鐵嶺開到北京,甚至開到了深圳,不得不承認是極成功的商業模式。七年的時間,也就是2009年,趙本山將二人轉市場打造得登峰造極。
2002年,趙本山在當時租來的沈陽大舞臺,做起了二人轉演出,開始持續獲得較高收益。2003年6月6日,本山傳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趙本山買下沈陽大舞臺,更名為“劉老根大舞臺”并開始宣布連鎖經營,這是趙本山建立他商業帝國的第一步。
當時二人轉的總票房能達到1.5億元,普通單張票價在200—300元,且經常爆滿。
本山傳媒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趁熱打鐵地塑造了一個以二人轉為源頭的文化產業鏈。
首先,趙本山親自掛帥,帶著師徒上春晚,通過自己的明星效應進一步推高二人轉在全國其他城市的影響力。其次,投資大量的電視劇,將二人轉主題從舞臺模式逐漸滲透成為電視劇模式。
本山搭臺,眾人唱戲。這是對本山傳媒組織架構最好的詮釋。一名接近本山傳媒的人士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因為有眾多商界友人,趙本山熟稔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甚至自創了本山傳媒獨有的集團架構:結構是現代公司化結構,管理則是“法治”與“人治”有機結合。
在這種模式下,本山傳媒在近幾年持續做大,這種獨具特色而又經過市場檢驗的發展模式,在文化產業領域,獨樹一幟。
理財周報記者了解到,在2013年初,本山傳媒對于主要高管進行了新的調整。在靠二人轉起家的本山傳媒里,集團高管鮮有人是二人轉演員出身。
這個新的高管團隊,也顯然有別于其他現代企業——職業經理人的比重并不大,更多是跨界人士,“經歷豐富”甚至是“傳奇”,是這個群體最主要的標簽。
在這個頗具特色的企業里,趙本山的用人之道顯然也是特色之一。這個以“笑”為主要產品、草根演員為核心員工的企業里,豐富的社會生活經歷和從藝經驗更為重要。
藝術總監劉雙平畢業于武漢大學哲學系,為武漢大學哲學碩士,曾任中央歌舞團(中國歌舞團)團長助理,中央歌舞團東莞分團團長。2006年,趙本山正式邀請劉雙平加盟本山傳媒。經歷過從政、從商、從藝等多次大跨度轉變,劉雙平人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總裁馬瑞東為趙本山妻弟,追隨趙本山多年,在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對于本山傳媒基地的建設,以及旗下大舞臺的籌建貢獻頗多。
副總裁劉輝此前任沈陽本地某企業高管。現主要分管本山傳媒影視劇拍攝以及各項對外交流活動。
另一名副總裁劉流為知名相聲演員,負責本山傳媒出品的部分電視劇、電視欄目運作、發行及廣告的洽談。
此外,張家豪、衛國、唐鐵軍、顏安等十余位公司副總裁,也在集團內部分管行政、演出、宣傳等業務。
通常情況下,一個企業規模越大,員工的分工就越細致。娛樂圈的造星工廠,例如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會有職業經理人包裝及管理藝人。
這一點,本山傳媒恰恰相反。
作為一個專業的“造星工廠”,本山傳媒從管理層到二人轉藝人,都強調一個詞——一專多能,技能越多在這里發展空間就越大。
從管理層來說,趙本山本人就肩負著集團董事長和演員的雙重身份,偶爾高興了或者有圈內的明星來做客,他也去劉老根大舞臺即興唱一段二人轉。
至于他妻子馬麗娟,盡管對外表現出相夫教子的賢內助形象,且在公司內部并沒有具體的職務。但其實圈內人都知道,在重大決策中她還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按照上述組織架構和穩定的人員組成繼續發展下去,上市則將成為本山傳媒兌現收益的最佳路徑。劉雙平也曾在公開場合明確表示,未來肯定會上市,但還需要積累。
關聯方影視公司IPO預披露
事實上,一些與本山傳媒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影視公司已經率先啟動上市征途。
千 乘影視,一家沒有官網、僅22人的神秘公司在今年7月悄然登上創業板IPO預審名單中。其招股書顯示,2013年千乘影視營業額達2億元,凈利潤9000 萬元,但公司員工僅有22人,設立了8各部門,平均一個部門不到三個人。除了創意策劃、銷售發行等工作之外,其余導演、編劇、演員等全部外包。
由于規模較小,千乘影視每年只投拍一兩部劇作,自2009年成立以來,由千乘影視主要擔任執行制片方投拍了11部共526集電視劇,目前在拍4部共計240集電視劇。其制作的電視劇鮮有大牌明星。
直到2011年起與本山傳媒合作,千乘影視制作發行的電視劇中開始出現趙本山、小沈陽等,但這和不用付片酬有很大關系——他們以片酬作為投資,換取項目股份。
在近年來電視劇市場下滑的情況下,千乘影視這種無大牌明星、投拍少量電視劇、低成本運營的模式,暴露出了抵御風險能力弱、業績波動巨大的問題。
千乘影視2012年營業收入一度達到4億元,凈利潤1.3億;但2013年其營業收入僅2億元,同比下滑50%,凈利潤9000萬元,同比下滑30%。
造 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2012年千乘影視有兩部劇銷售收入超億元,其中與本山傳媒合作的《怪俠歐陽德》銷售收入1.9億元。但到了2013年,同樣與 本山傳媒合作的《第二十二條婚規》卻盛況不再,銷量僅7500萬元,另兩部劇——《老兵》、《生死相依》合計僅貢獻了9000萬不到的收入。
此外,近兩個月影視市場資本運作遇冷,4家公司上市遭折戟。這對于千乘影視這家名不見經傳且收入不穩的小公司來說,上市難度無疑加大更多。
本山傳媒與千乘影視的合作,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南方市場。趙本山曾坦言,“我們以前拍的電視劇都是農村題材,這些劇在北方很火,但到了南方收視就不是很滿意,要開拓南方市場,僅靠《鄉村愛情》肯定是不夠的。我思考讓本山傳媒往南方發展。”
投資房地產有心無力
隨著近幾年在產業資本上的歷練,已經使得趙本山跳脫出演藝人士的范疇,他深知像千乘影視一樣,僅靠拍攝電影和電視劇不僅具有收入和口碑的不確定性,同時受累 于電視限播政策的影響,近年對行業影響較大的政策為“限播令”、“一劇兩星”和“限廣令”,分別限制了電視劇在衛視黃金時段的播放數量和播放期間的廣告數 量。
在這一背景下,投資房地產成為并不差錢的本山傳媒另一條產業路徑,作為鐵嶺本地上市公司的鐵嶺新城便成為了趙本山資本騰挪的舞臺。
早在2012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的鐵嶺新城為了“準時”完成全年目標出讓了鐵嶺新區14宗地塊,土地出讓款超過10億元,貢獻了當年大部分利潤的同時,也助推了股價持續走高。
雖然鐵嶺新城借土地出讓已順利完成全年業績,但成交額最高的地塊卻是由鐵嶺市園林管理處競得,成交總額超過6.8億元。該單位實際上只是鐵嶺市財政局全額撥款的副縣級事業單位,并不具備拿地資格。
而之所以出現此情況,是因為該地塊為本山傳媒“預留”,而在業績倒逼下,鐵嶺新城已經等不及本山傳媒出手,所以才由鐵嶺市園林管理處代為拍下。
時任鐵嶺市規劃局相關人士的話證實,該黃金地塊的確是為本山傳媒預留的,只是目前還沒有拿地。
但隨后鐵嶺新城發布澄清公告,否認了本山傳媒投資該地塊事宜,表示鐵嶺新城區建設之初,本山傳媒看好鐵嶺新城的發展前景,曾到鐵嶺新城進行調研,但至今未進行任何投資。
這出“二人轉”大戲最后無疾而終,但記者了解到,趙本山希望仿造橫店商業模式,建立本山影視基地的想法一直存在,包括鐵嶺、海南博鰲均成為候選之一,但因為缺乏拿地經驗以及近幾年房地產土地出讓市場的瘋狂上漲,本山傳媒一直未能如愿。
有PE界人士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本山傳媒只是遇到了暫時的危機,元氣未傷,仍然有較大概率實現復蘇路徑,“輿論危機在倒逼本山傳媒轉型,比如可以潛心打造前幾年敢想而不敢做的影視基地。”
尋求未來出路
由二人轉建立起來的本山傳媒王國面臨著重要的轉型。
由于二人轉的消費人群依舊停留在東北地區,在全國的輻射能力較弱,因此,轉型的第一步就是弱化本地文化的影響力,更接近其他地域的文化消費口味。
例如,本山傳媒于2010年打造的《本山快樂營》是一檔結合綜藝、晚會、脫口秀等多個方面的欄目,但觀眾群和取材依舊無法擺脫北方農村的背景。
這是他的金礦,也是他的瓶頸。
也許,趙本山自有一盤棋,例如他曾在長江商學院時揚言要打造好萊塢式的傳媒帝國。而與其他傳媒公司人員結構不同的是,本山傳媒的高管具有結構穩定、執行力強的特點。
家徒化管理模式,最大的優勢是演員成本能降到最低,但同樣也是缺陷。無論是電視劇還是綜藝節目,凡本山傳媒出品總離不開小沈陽、王小寶一撥人的面孔。如果想要打造真正的影視產業基地,引進新面孔,簽約更多新的藝人是重要的環節。這勢必會抬高制作的成本,但也能從縣級地域文化,逐步向全國、全球范圍拓展。同樣,也能將趙本山的徒弟們帶向新的高度。
李大鵬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作為趙本山第53期弟子,他在跟隨了其不久后,就投奔了某門戶網站視頻,在推出了自導自演的《屌絲男士》情景喜劇之后,又在各 大衛視中以主持人身份參與眾多綜藝節目。而《屌絲男士》的創作功底顯然離不開趙本山的精髓,但擺脫東北地域風格就是最成功的轉型。
對于二人轉受阻及轉型一事,理財周報試圖聯系本山傳媒相關人士,但截至截稿時,對方不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