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許嵩這位歌手沒有很多的了解,或許是不該對他以及他的音樂進行太多的評述。很多年前,在“中國風”盛行的那段時間,許嵩其實并沒有少受質疑,不少人會覺得他不過是在跟風,是在追潮流。想要說的是,時間永遠是最好的證明,是能夠證明一個人的堅持,一個人的態度。而在多年后的今天,“中國風”已經成為了那年夏天記憶里的一陣風,但是許嵩對“中國風”依然不離不棄,他并沒有如同其他歌手那般去追逐新一輪的流行,這足以說明兩件事情,其一,許嵩并不是一為盲目追隨潮流的歌手,從前不是,今天也不是;其二,許嵩對“中國風”是情有獨鐘的,這一態度由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
在今天會有不少人認為“中國風”已經是過去式,是不存在太多的新鮮感。有這樣的認知,只能說是太過片面,也太過膚淺,或者在另一個角度說,是從前的“中國風”太過于大眾化,打造手法都太過類似。要知道,任何的事物有心有力必定能做到極致,“中國風”同樣也能做到極致,甚至做出內涵。許嵩的“中國風”正是如此,用登峰造極來形容一點都不過頭。而所謂的極致并不是胡作非為,也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在保留了“中國風”的原色、原味的同時能夠彰顯底蘊與內涵,讓“中國風”變得更有深度,更有意境感。沒錯,這就是許嵩的“中國風”,這也是許嵩的《不如吃茶去》專輯所具有的魅力。
聽過許嵩的《不如吃茶去》專輯之后,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對“中國風”的執著,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在音樂上所具有的才華。用一整張專輯做“中國風”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風格上的雷同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而在審美疲勞之外,對于創作人本身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中國風”的旋律曲式講究流暢、唯美、婉轉的效果,歌詞需要有韻味的呈現,編曲講究意境的營造,這些都很講求真工夫。不過《不如吃茶去》專輯突破了這些重重障礙,做出了極致。首先,許嵩的創作的確很得要領,他的創作是越來越嫻熟,他筆下的旋律越寫越有味道,《七夕》、《有桃花》、《山水之間》等等作品有的絕對是那種讓人過“耳”不忘的旋律,動聽而舒服。而許嵩筆下的歌詞,具有一定的文學造詣,他很巧妙地把具有古韻的東西融進歌詞之中,重要的是他的表達不花俏,不累贅,且他的歌詞有情節,有內容,更有畫面感,能給人以遐想的空間,真是有一種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的感受。再有,《不如吃茶去》專輯也很講究不同元素的融入,“中國風”是最基本的風格,R&B為輔,大部分歌曲靈動而悠然,這也正是文案提及的東西元素的碰撞。除了R&B之外,還有不少的音樂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對撞。一如《隱隱約約》中的上半段保留了R&B的元素,下半段則是融入了迷幻電子的元素,以此完成了從舒緩到緊促漸變的過程,呈現出了激而不烈的效果;《梧桐燈》則是融入了Trip-Hop的元素,讓歌曲迷幻而充滿著節奏感;《有桃花》很巧妙地銜接了民歌采樣,整首歌是純凈的,是溫馨的。還值得一提的是許嵩的演繹狀態相對還是極佳的,他的處理很隨性,聲音松而不散,就真的有一種輕松、自如的狀態,這倒也是很貼合《不如吃茶去》專輯所要傳遞出的怡然與從容的情懷。
會強調《不如吃茶去》中的“中國風”是有內涵的、有底蘊的并不只是僅限于創作上的出彩以及編排上的用心。《不如吃茶去》專輯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在于運用了多種民樂器來打造“中國風”,來營造不同的意境。換一個角度來說,聆聽《不如吃茶去》專輯不只是在聆聽許嵩的“中國風”,同時也是在感受中國民樂器的魅力——是很難在一張專輯中聽到那么多的中國民樂器的演奏。而除了中國民樂器外,還有爵士吉他、印度傳統樂器西塔爾琴、亞美尼亞的都都克等這些異域的樂器,這又再一次體現出了之前所提到的東西元素的碰撞這個特色。因而,許嵩帶來的就是一場饕餮的樂器盛宴,《七夕》中的笛聲格外動聽,雖然只是點綴卻也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一份浪漫的感受;《山水之間》最唯美,古箏的演奏瞬間將人帶入一副山水潑墨畫之中,間中與爵士吉他的對奏,讓整首歌的層次感鮮明起來,這一副山水潑墨畫也因此變得生動;值得一提的是在《梧桐燈》中聽到了世界上最古老樂器中的一種——都都克的演奏,是用最自然,最原始的聲音帶來了一份音樂中的純粹。而不說別的,僅僅是從許嵩找來都都克,找來印度西塔爾琴等這些異域樂器為專輯增色這些細節就足以證明了許嵩對這張專輯在打造上的用心。
許嵩《不如吃茶去》專輯整體結構完整,氣質統一,“中國風”貫穿始末,沒有刻意強調概念的特色,但是概念的特色是無形勝有形,遍布其中。而在《不如吃茶去》專輯中最讓人欣賞的除了許嵩在創作上的才氣以及他對這張專輯在打造上的用心外,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堅持,堅持自己的音樂理念,堅持自己的音樂風格。也多得他的堅持,所以他能夠做出這么一張具有極致性的“中國風”專輯;也多得他的用心,才讓更多人通過《不如吃茶去》專輯如此全面地感受到各種樂器所具有的魅力。一句“不如吃茶去”帶著禪機,有著怡然、從容的態度,這是許嵩想要傳遞給聽眾的。而說一句“不如聽許嵩去”帶著分享的心情,只因夠極致,夠美輪美奐,那“中國風”!這同樣也是許嵩想要傳遞給聽眾的。
文/樹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