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聲音》選手被質疑是炒作
《好聲音》選手被質疑是炒作
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膚色黝黑、打扮時尚,甚至有著一些野性的彝族女孩吉克雋逸一直以來人氣頗旺,吉克雋逸強調自己是大山走出的孩子,講述過媽媽坐三天三夜火車去看她的故事。可這次,輪到她被神通廣大的網友“揭底”。
吉克雋逸參加“快女”選秀的視頻很快在網上開始流行,原來她以前叫王雋逸,與現在時尚的外表還有差距,白白的皮膚與她所說的“天然黑”有著明顯差異。隨后又被網友發現,她不但是美空網的VIP,長期駐唱酒吧,隨便一身行頭就價值近5萬元,男朋友更是京城某夜店老板。
縱觀“好聲音”,吉克雋逸并不是第一個“有故事”的人。黃勇說自己是小美甲店老板,其實是簽約歌手;鄒宏宇說自己是農民,被網友指是“富二代”;鄭虹坦承自閉,卻被找出濃妝艷抹歡快參加娛樂節目的照片;當然最令觀眾記憶深刻的是“反差”極大的徐海星,悲情故事說得太多,也因此早早憾別“好聲音”的舞臺。
明明是比唱歌,為何出現這么多“好故事”,本報記者特約娛樂策劃人、傳媒學博士,一起剖析一下“好故事”。
正方:“炒作”沒有對錯,只是要把握底線
《中國好聲音》雖然宣傳是一檔音樂評論節目,但其實還是一檔選秀真人秀,說到底它是綜藝娛樂節目。既然是娛樂節目,總是伴隨著炒作前行就不奇怪,更不能絕對地說這種選手在舞臺上講述悲情故事的方式,是對還是錯,不是有句話嗎,“認真你就輸了”。
作為商業選秀,每一方的利益都體現在各個角落。首先對于節目制作方和播出平臺來說,選手曝出的負面新聞,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大眾對節目的持續關注度,對選手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甚至不排除他們本人幫炒的可能性。以選秀類節目發展的方式來看,選手就像“棋子”,肯定有人充當負面角色,有人充當正面的角色,這種交織在一起的矛盾,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高關注度讓節目方獲益匪淺。
但對于選手來說,就看你怎樣去把握和定位,利用好一個平臺展示自己無可厚非,講悲情故事博出位也是一種必要的措施,關鍵在于“手段的高明”,那種糊弄觀眾感情的做法,一旦被曝光,對選手,尤其是新人來說影響是可怕的,所以這個“度”的把握至關重要。在最火的時候,如何巧妙保持高曝光率也是一種技巧。
對于觀眾來說,特別用心地投入感情,為你的故事流淚,結果發現自己只是被利用,被欺騙,這種傷心和憤怒會直接反饋在對選手的印象中,整個形象在大家的心目中轟然坍塌,甚至蕩然無存。這在觀眾或者媒體有投票權的比賽中,顯然是棋臭一招。但如果等節目結束許久,真相才被揭穿,那時候對觀眾來說,只是一則感覺平淡的新聞和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
(作者:舞美師 微博紅人、網絡爆料人)
中立:選手故事,有悲情更要激情
轟轟烈烈的《中國好聲音》即將落下帷幕,似乎更多的人還在沉迷于選手身上的“中國好故事”,而那些“好故事”最大的看點就是:苦情,悲情,哭訴。每個選手似乎都是講述那段買不起四袋蘋果的時光歲月,而忽略或者干脆直接剪切掉了買得起蘋果四代的耀眼時刻。
選手的故意賣弄是選秀節目的本質。我們常常在選秀節目中看到選手的哭訴:單身家庭,從小吃了不少苦,沒有錢學習音樂等悲情故事,但根本聽不到他們最為勵志的一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我想最關鍵的問題還是為了得到同情分。像徐海星為父親而歌,把劉歡老師的淚腺直接切開,但事實上,她在《花兒朵朵》的比賽現場,也說過類似的話。
觀眾的真實渴求被深挖,導致節目故事化。選手最為個性獨特的幕后故事,觀眾內心深處最本真渴求的“真善美”被挖掘和釋放,徹底被故事美打動心靈,而忽略掉了好聲音。而網絡上真真假假的熱炒大多是刻意為之。節目組按照之前被劇透的思路,最后兩期自己直接放水,炒作和營銷也做到了極致。
真正的選秀比賽,除了有選手本身的實力外。我們需要看到的不是悲情,而是這些選手如何成長,如何勵志,現在的生活如何?不能為了節目的收視而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