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在國外片方打著合拍旗號大肆掠奪國內票房之時,近日,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丕民明確指出,今后要嚴格審查以合拍名義進入中國卻并非合拍的“貼拍片”。對此,業內人士紛紛予以支持,并呼吁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且準確的合拍片“官方定義”,促進中外電影企業良性合作。
合拍片看似火爆
中方卻難把話語權
數據顯示,從去年開始,中國合拍片數量有明顯擴容趨勢。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專門受理國內合拍片申請的公司)總經理張恂曾透露,2011年以前,每年立項報批的合拍片數量在60部左右,最后實際完成的約為40多部,“這些年來國內合拍片數量的增長比例保持在10%左右,2011年的增長幅度比往年明顯提高”。張恂稱。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共受理合拍片申請99部,其中73部通過立項,57部拍攝完成。合作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并且這個名單還在不斷增加。
有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中國的合拍政策逐漸放寬,2010年國內電影管理部門還與新加坡簽訂了一份電影合拍協議,規定兩國合拍片在兩國均能享受與國產電影同等的政府資助及鼓勵政策。“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外電影人了解到中國的合拍政策,他們與國內合作的態度變得很踴躍。”該人士表示。
在我國電影生產格局中,在市場上有反響的影片多數都是合拍片。繼2010年中美合拍《功夫夢》獲得成功,全球票房取得逾16億元之后,中德合拍動畫電影《熊貓總動員》等作品都在內地市場同類影片中成績中上。
不過,隨著國內合拍片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國內片方在合拍片中的話語權不僅沒增加,反而出現了“打醬油”趨勢。“中方在‘合拍片’中‘走過場’的問題尤為突出,很多影片里,中國片方只是象征性地投資點兒錢,甚至根本不參與制作過程,只參與作品在國內的發行工作,不能算是中外‘合拍’的電影作品。”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浩東提出。
國內企業“積極”貼標
國外資本控制市場
提到合拍片中中方控制力被削弱的原因,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周星表示,國外電影投資者看準國內市場后,與國內一心謀利、無市場發展眼光的企業“一拍即合”,造出了一批只掛著中國片方名字但完全是進口片的“偽合拍片”。
“國內的片方不用出錢或者少量出資就可以掛名一部高質量的‘進口’電影,還可以從中分得一小部分利益,甚至可能借助該片在國外獲獎;而國外的片方迫切希望通過與其合作的方式推銷自己的電影,雖然損失了一點兒中國內地的票房收入,卻長驅直入占據了中國市場,兩方各取所需,促成了‘貼拍片’的誕生。”周星解釋,好萊塢片方通常會為中美合拍片投入3000萬美元左右,如果按照以往業內對于合拍片的認知,內地片方則需要投入至少1億元人民幣。“1億元在國內已經可以投資一部較大規模的國產片了,如果片方有這個資本實力投資電影,就不會選擇和國外片方‘合拍’電影了。”周星無奈地表示。
實際上,國外片方如此積極地以“合拍片”身份進入國內市場的另一個理由,就是能夠多獲得20%左右的票房收入。“合拍片在國內基本可以享受和國產片一樣的發行、上映、分賬等待遇,不受每年進口配額、上映時間和分賬比例等限制。”周星介紹。記者統計發現,一部進口片如果票房在1億元左右,以進口片票房分賬25%的比例計算,外方可分得2500萬元的票房收入;但如果該外國片方選擇與國內片方“合拍”影片,拿到合拍牌照,就可以獲得43%左右即4300萬元左右的票房收入。雖然國內片方會“象征性”地從4300萬元中抽取一定比例,不過,多出近20%的票房利益顯然對其產生了相當大的誘惑。
除此之外,進口片近年來在國內市場受到的“排擠”,也迫使外方必須在進口途徑之外尋求其他占領市場的渠道。有影院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今年國產電影保護月覆蓋時間較長,全年幾乎只有3-4個月時間可以上映進口影片,但全年34部進口片集中在這幾個月上映又勢必會造成大片撞車、互搶票房的情況發生。目前,于8月27日同時在內地上映的《超凡蜘蛛俠》與《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已經用僅600萬元的首映票房證明了進口大片當前的窘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