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必須死》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
伴隨著第62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大換血”的爭議不斷,是媒體和觀眾對這屆電影節“陌生感”的不安,然到了最終關頭,重要獎項幾乎全被歐洲電影界瓜分,我們才發現:英法傳統電影大戶外的歐洲內陸新銳才是最大的贏家,它在悄無聲息中,既做到了抵抗好萊塢的媚俗,又樹立起不同于英法同盟日益娛樂化的做派,最后,還順道拉攏和提拔了新人。
老將新兵齊發力藝術份量加重
姜還是老的辣,塔維安尼兄弟用金熊獎又一次證明了這句話,《凱撒必須死》依舊貫徹了兄弟倆自出道時就一直堅持的人道主義精神,只是這次表現手法不同于以往他們在曾斬獲金棕櫚大獎《吾父吾主》的新寫實主義,也不同于《圣洛倫索之夜》的奇幻風格,而是用戲劇手法和電影語言重新組合和分解的一次實驗之作,紀錄片式風格和黑白影像的凝重極好地貫徹了主題,得到了評委們的一致肯定,其藝術上的先鋒性和政治上反獨裁的考量為這部片子最終擒獲金熊提供了雙重保障,也讓今年的柏林電影節有力反駁了“忽視藝術探索”的詬病。這對已經年逾八十的兄弟搭檔和戛納常客達內兄弟一樣,依舊迷戀藝術上的無限可能性,也為柏林電影節在維持政治話語權的同時,同時努力進行藝術創新上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德國本土一直強力扶持的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捧得最佳導演獎實至名歸,他的這部獲獎之作《芭芭拉》被視為他本人從影以來最好的一部作品,也是他關注東西德文化和民族融合的系列影片中最打動觀眾的一部,其緊繃的影片節奏和幽默溫馨的生活氣息一掃大部分本屆參賽片的沉悶,成為了普通觀眾在競賽單元中最為待見的一部電影。而主演尼娜-霍斯這是和導演第四次合作了,早在2007年,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就憑《耶拉》讓尼娜-霍斯坐上了影后的寶座,如果這次不是為了讓獎項平攤,盡量撫慰和嘉獎新人,把影后桂冠頒給了《反抗》里的新人瑞秋•瑪瓦贊,尼娜-霍斯幾乎又一次憑著精湛的演技登頂,雖敗猶榮。
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近幾年為了更多的吸引眼球,不惜和好萊塢眉來眼去,以至于眾大牌明星都爭先恐后的齊聚麾下,泰倫斯•馬利克動用了西恩•潘和布拉德•彼特,而羅曼•波蘭斯基則親近上了朱迪•福斯特和凱特•溫絲萊特,反觀這次柏林電影節,除了丹麥國寶級演員馬德斯•米科爾森(《007之皇家賭場》之大反派)扮演一個性格反復無常的荒誕皇帝,獲得最佳男主角的《皇家風流史》外,幾乎是非職業演員當道,《凱撒必須死》的主角們是一群現實生活中的死刑犯,奪得評審團銀熊大獎的《風蕭瑟》也全用的是非職業演員,就連斬獲影后的《反抗》,柏林電影節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后瑞秋•瑪瓦贊也是第一次登上大銀幕,所有的跡象表明:柏林電影節要用最返璞歸真的表演方式來致敬電影本身。自然,真摯,即興創作成為了本屆柏林電影節的主旋律。
憑借《龍紋身的女孩》編劇成功上位的丹麥導演尼柯萊•阿塞爾也必將以本屆柏林電影節為分界線,開創新的事業高峰,他執導的《皇家風流史》拿到了兩個重要獎項,一個最佳男主角獎和一個最佳編劇銀熊獎,尼柯萊•阿塞爾和執導《風蕭瑟》的匈牙利導演本斯•菲利格夫同為“70后”,此番雙雙備受肯定,可以視作柏林電影節貫徹的“扶持新秀”戰略已經取得了極大成功,這也是柏林電影節自《木蘭花》、《血腥星期天》、《勇往直前》、《格巴維察》以來又一次提攜35歲之前的年輕潛力導演。
現實風壓倒復古潮
當本屆柏林電影節開始揭曉入圍名單時,讓人錯覺到歷史和復古題材的浪潮洶涌襲來,足足有七部歷史題材的影片入選,但雨點大雷聲小,除《皇家風流史》收獲兩個重要獎項,《白鹿原》好歹撈了個藝術貢獻獎,其他的歷史題材影片則大多如牛入泥淖,就此銷聲匿跡,柏林再一次用獎項肯定告訴了世人:柏林依舊還是那個柏林,堅硬的現實關懷還是它最鐘愛的創作方向。
借戲劇《尤利烏斯-凱撒》的臺前幕后和監獄環境的刻畫,諷喻現實的《凱撒必須死》相較東西德對立時期背景下只作為一種回顧的《芭芭拉》更對柏林電影節的胃口。而見證了意大利左翼激進運動的塔維尼亞兄弟敢于對極權主義直抒胸臆的暢快表達更是加分不少,最重要的還是對兄弟倆一直貫徹人道主義的敬意。以邁克.李為首的評審團在《凱撒必須死》拿到金熊獎之后,還特意寄語未能到柏林參加電影節的一眾主演,向他們致敬,這是一群死刑犯離開人世前能獲得的一絲溫暖,也源于柏林電影節最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