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棒球電影,人山人海,萬丈呼嘯,目光如炬,球似劍光;
這是一部財經電影:統計學、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矩陣計算、矢量計算、精算、概率論……搭建起一個傳說中的完美數學模型;
最終,這是一部勵志電影,盛滿豐沛的美式“挑戰”精神:個人挑戰體制,衰人挑戰大牌,被釘死的釘子挑戰命運的板子。
《點球成金》已在北美票房排行榜呆足六周,收攏6569萬美元票房。《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紛紛將影評打至滿分。陣容方面,主演布拉德·皮特加去年奧斯卡最佳劇本獲得者索爾金潤色劇本,奧獎多項提名已觸手可及。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電影的改編源:2003年出版的《魔球――逆境制勝的智慧》,它被《財富》雜志推薦為75本商業必讀。注意,是商業必讀而不是棒球必讀。這本書記錄了美國體育界一個真實的商業奇跡:“爛隊”奧克蘭運動家隊自從采納了一種基于精算、概率論等的計算程序后,橫空出世,拉扯著一幫“衰兵敗將”型球員,創下103場比賽連勝的紀錄。
爛隊究竟有多爛?皮特飾演的球隊經理比利斬釘截鐵:棒球聯盟里,15%的富隊,15%的窮隊,然后是成千上萬的爛隊,然后再下數15%――才是我們。就這么爛!
爛隊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比利的人生也一事無成。然而他從未俯首認命。結識了耶魯大學經濟系的小胖子后,他們通過對棒球的精湛理解和對數學模型的設計,組合出一套計算機程序:以統計學分析數字,設立加權系數,評估球員投資價值,分配少得可憐的銅板。比利在三流球手里尋覓閃光點,把具備某種特質的球手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簡單來說――類似于復雜千萬倍的“田忌賽馬”。
影片兩線同進退:球隊的事業和比利的人生。比利在大眾眼中無疑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有機會去斯坦福卻選擇棒球,從此一腳踏入泥淖;沒能力撐起家庭,妻離子散……唯有對棒球的熱愛支撐靈魂。他像一個胸懷赤金的乞丐,不為世知,不被人曉。而買來的“便宜隊員”也是各種悲催,衰得各有風采。
所有筐里的爛杏都摘到比利的破筐里。可以說,隊伍所有人額頭上都烙著三個大字:“不!得!志!”
然而,電影和人生一樣,之前有多爛,轉身之后就有多炫。合在一起,那叫絢爛。這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比利率領“衰仔”,或激或將,引爆每個人的斗志,確保每個點的每顆火苗最大限度燃燒,最終所向披靡,近乎神跡。
這就有意思了。打個比方說,你相信能通過數學計算改造中國足球嗎?打死你我也不信。但它就真實發生了。故事如此戲劇,敏銳的好萊塢將其列為最值得投資的十大劇本。
毫無疑問,片中所有角色都是美國人所謂的“LOSER”。這是個奇妙的英文詞匯,儼然已具文化意蘊。失敗者?窩囊廢?衰仔?總之,失去某種價值的人。經理也好,球員也好,當人生萬徑蹤滅,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反而其義自現。只要有一個合適的觸發點,奮起之志便如圖窮之匕首,露出惡狠狠的爆發力。
影片再現的奇跡,依靠了數學以及一點哲學的點石成金。但比那更重要的是,石頭們自己不放棄。不棄我,不棄夢,領悟和勇氣才會一起到來,思想力和行動力終將攜手同臨。精算程序,無非給了伏地挺身一個人生支點――前提是,你在路上堅持,堅持了很久,Hold住躍起前一切的失去和失落。
片中最高潮出現在最后,一個艱難的胖子球員艱難打出一記本壘打。走過無數勝利后,爛隊最終還是輸給了黃金大牌隊。計算創造的奇跡畢竟是有邊兒而非無限的。但這記灌注著生命尊嚴和生活夢想的本壘打,如長虹貫日,在靜默、屏息、歡呼、爆發中,熱血奔涌,熱淚盈眶。――終于,最不被看好的人找到了自己的能量,爆發出自己的光芒。它無關球賽,一切劍指人生。
片中競技場次直接采用當年影像,鏡頭更多對準了室內的殺伐決斷、策略碰撞,球員買賣、籌碼交錯的秒殺如大樂曲般磅礴向前。在美元標注的數字價值下,另一種價值的挖掘層層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主演布拉德·皮特。一直期待突破的“老明星”,在從青春大盛向中年淡落中,反方向演繹了這個從衰敗到絢爛的角色。明星的亮光熄成亞光,皮特此番似乎從靈魂中提取到了人生三味,詮釋的透骨入魄。不知一直不被奧斯卡待見的皮特,此番是否能完成自己的本壘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