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月15日看了電影《建黨偉業》,一出電影院就有想寫點感想的沖動。我不是一個愛湊熱鬧的人,但這次破例了,我在《建黨偉業》中看到了中國商業大片的曙光。
說實話,這幾年看到的國產商業大片的確讓我內心有一絲蒼涼,三大三無:大明星,大場面,大場景,無內涵,無人物,無嚴謹。而在《建黨偉業》中雖然也遵循著商業大片的造勢規則,但你看到了電影的內涵,你看到了人物,看到了電影的藝術,看到了電影人的嚴謹。
《建黨偉業》這樣的史詩片從創作的角度講,難度是很大的!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從哪個角度入手,從什么時間點切入,在紛繁復雜的事件中截取哪幾個有代表性的事件來突出主題,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中選擇哪幾個人物來重點展現,歷史人物如何塑造,從哪個角度來塑造......稍一不留神,內容空泛,概論化,情節平鋪直敘,人物高大全了。但以韓三平先生為主的創作班子駕馭住了。
《建黨偉業》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開始,影片圍繞了清帝退位,袁世凱復辟,國民黨元老宋教仁被刺,蔡鍔討袁,《二十一條》的簽訂,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現了社會各階層,各思想流派,各歷史人物的不同反應和表現。讓觀眾感受到了清末朝廷的腐敗,軍閥紛爭,社會動蕩,列強欺辱,政治思潮的踴躍,學生的愛國運動風起云涌......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歷史背景下誕生了。
我們來看《建黨偉業》中如何運用電影語言為它所要傳遞的內涵服務。我在看《建黨偉業》的時候,我發現在這樣一個多線條結構的史詩大片中,導演卻把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相對集中的放在火車站臺這個場景中,宋教仁被刺,迎接孫中山回國領導革命,蔡鄂與小鳳仙惜別,群眾歡送赴巴黎和談的代表,中共一大的代表也是在火車站臺準備上火車轉移到嘉興。五場之多啊!在我的腦海里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些事件和人物完全可以放置在不同的場景來展現嗎!為什么偏偏集中在火車站臺上?兩個原因,一個是導演個人特殊的情感偏好,二是有寓意。尤其是第一個表現火車站臺的鏡頭,是一個俯拍的運動鏡頭,畫面的色彩和質感非常的美!還有蔡鍔與小鳳仙惜別一場,也是夜景,同樣的色彩和質感!
我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悟出了導演的意圖,火車承載著歷史滾滾向前,站臺——歷史的站臺——歷史的轉折點,同樣也是人生的轉折點,有人選擇了上,有人選擇了離開,有人融入了滾滾洪流推動歷史向前邁進!這個轉折點上有人殉難,有人退縮了,這就是歷史。導演的匠心之筆!
同樣,在影片中兩次表現水上泛舟,一次是毛澤東站在小船上離岸,一次是影片最后一個鏡頭,中共一大在嘉興的一條小船上召開,周迅撐著一把油布傘坐在船頭,畫面既唯美又有寓意: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中國共產黨是依托著廣大的人民的力量發展起來的的政黨,是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的政黨,是具有廣大人民基礎的政黨,她引領著中國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這些電影語言的運用既含蓄又不造作,且具有藝術感染力!一部如此宏觀的歷史大片導演能不失時機,抓住一切機會含而不露的運用電影的語言表述影片的內涵,用心良苦啊!
《建黨偉業》中的歷史人物有上百之眾,但還是能看到人物的個性展現,如袁世凱,張勛,白話文的代表人物鼓先生,馮國璋等,大多數人物就是一兩句話,人物性格輪廓就勾勒出來了。我最感遺憾的是對毛澤東的塑造淡薄了,平面了,編導是把他作為其中一條主線啊!對他的描寫也在五場以上,不吝筆墨,但卻沒有表現他作為中國未來的領袖獨特的性格特征和個人魅力,太遺憾!他當是雖然還很年輕,但他今后能成為中國的領袖人物,他與眾不同政見是有了,但他獨特的性格魅力,領袖才能應略顯端倪。
還有對周恩來的描寫只有一場戲,太少了!他雖然沒有參加中共一大,但他在今后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的貢獻是巨大的!
相反,在該片中對袁世凱的表現在四場以上,我沒細數,多了!他在該片中只是一個背景人物,為什么比重那么大?
我最喜歡研究影片的節奏,我認為一部影片的成敗,導演對節奏的把控至關重要。《建黨偉業》的導演和后期剪接師顯然非常注重對節奏的把握,尤其影片的前半部分有很強的節奏性,高潮戲五四運動這場節奏也出來了。我覺得最后一場戲,中共一大召開這段戲節奏沒有,所以,造成最后一個鏡頭雖然很美,但在整部戲中有頭重腳輕之感,收不住!收的份量輕了!作個比喻,就像一個巨大的氫氣球卻栓在一個纖細的小指頭上。為什么?還是節奏的問題,最后一場戲節奏沒上來!好了,這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到之處,望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