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已進入尾聲,百花獎也將于今晚頒出,但連日來的“明星荒”已令電影節凸顯“雞肋”本色。雖然承辦電影節的縣級市江陰通過人性化服務廣獲贊譽,但沒有大牌、沒有大片的電影節本身卻毫無亮點,更別提還有多少人關注“百花獎”。
江陰服務模式難成氣候
從1992年第一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始至今,舉辦地全都是省會城市或大、中城市,唯獨江陰是個縣級市,其承辦大型電影節的能力也一度遭質疑。但小小的江陰擁有2%的500強企業和占全國1%的上市公司,87家企業為電影節贊助的5500萬更是令其它城市望塵莫及。經過五天來的考驗,江陰憑借人性化的服務順利通過大考,無論是溫馨的短信提示,還是熱情盡職的志愿者,抑或是24小時待命的接站車隊都令媒體留下來深刻印象。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江陰用優質的服務承辦了一屆電影節,可惜電影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明年的合肥又該怎么操辦?事實上,各大城市輪流坐莊只能打造短暫的“形象工程”,操辦模式和理念很難傳承,這對電影節的發展壯大是很不利的。
大片缺席小片撐場品質低
電影節期間記者們一直流行的段子就是:“一篇是今年下不下雙黃蛋,一篇是開幕式星光黯淡,哪年不寫這兩篇稿?不寫這個你寫啥?”的確,江陰的服務水準雖然一流,但卻無力改變電影節缺大片、缺大牌的現實。最搞笑的是,受聘百花獎形象大使的袁詠儀幾乎成為電影節的“百搭明星”,有記者幾天來采訪的內容都和袁詠儀有關。更令記者失望的是,雖然各影城都有展映影片,但大多是《殲十出擊》之類名氣不響的小片,最具時效的只有《唐吉可德》,可惜影片也乏善可陳。
云集了 《趙氏孤兒》、《新少林寺》等大片的“賀歲之夜”本是記者最期待的環節,但臨時取消,組委會給出的說辭是“時間倉促,準備不足”。記者從幾大片方處獲悉的是,其實組委會并未就該環節跟劇組詳細聯系過,而且劇組方面也不在意“金雞百花”,因為其逐年下降的影響力擺在那,明星來不來無所謂,來了可能還要耽誤其它通告,實在劃不來。
還有多少人在意百花獎
“我只記住了江陰,百花獎就是浮云。 ”有記者如此形容連日來的采訪感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群眾性電影獎項的悲哀。百花獎創立于1962年,當時的百花獎選票刊登在家喻戶曉的雜志《大眾電影》上,觀眾都是手填選票,一票一票選出自己心中的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相比由專家評出的金雞獎,百花獎就是以大眾的廣泛參與和獎項的普遍性著稱,但如今還有多少觀眾在意這個獎項?
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每年電視直播頒獎禮也就看個熱鬧,對于記者來說,金雞百花早就成了“雞肋”般的例行任務。如今的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電影產量逐年遞增,但金雞百花獎還是兩年評一次,很多參評影片早已下線多時,獲獎對電影的推廣與票房無實際意義,既不是市場風向標也沒有代表性的百花獎意義究竟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