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是人生最難克服的心理障礙。
在當下這個以票房論英雄的電影市場上,有單片過5億,且“摸6望7”這個票房“硬通貨”撐腰,馮小剛似乎真的達到了孤獨求敗的“傲慢”境界,他也無心修飾這張臉譜,放點炮,罵點人,給鬧騰的娛樂圈加點料,成了“小鋼炮”。于是各種偏見的謾罵或高帽劈頭蓋臉而來,誰都傲慢地以為明白了他,明白了他的電影。馮小剛接過這些“偏見”,并不辯白,因為他正在三亞忙著拍攝《非誠勿擾2》,搜狐娛樂在外景地獨家采訪了他,為傲慢與偏見提供激辯的舞臺。不為隔岸觀火喧囂取樂,只為了更多人能超脫于傲慢與偏見之外,因為,健康的市場、健康的心態,才能讓中國電影產業良性發展。
傲慢有理:票房永遠是硬通貨
馮小剛又贏了!《唐山大地震》不僅比預期的提前一周達到5億,并且繼續高歌猛進,他在微博里謙虛地說一句“叩謝大家”,似乎都帶著些得意的勁頭。
這不是馮小剛第一次在票房上稱雄。到《非誠勿擾》,他導演的片子總票房已達到10億,在兩年后,張藝謀才憑借《三槍拍案驚奇》,成為第二個總票房達到10億的電影導演。2010年,馮小剛以一種連自己都可能感覺驚訝的速度,在刷新著自己的票房紀錄。
《唐山大地震》上映前,馮小剛放出票房5億的豪言,無數人覺得這是癡人說夢。但他除了讓同檔期的對手放馬來拼,除了說自己現在就是票房上的獨孤求敗,還將道理分析得頭頭是道:“前年《非誠勿擾》的時候是3.5億,今年電影院上半年的票房同比去年增加了80%,那你按這個說3.5億要折算加80%那都快7億了,所以保守地算,咱們算它增加40%,那我覺得應該也有5億這個數。電影人口的數量過去也就只有幾百萬,現在則有1400多萬人,1400多萬人對于中國人口來說,咱們13億人,差不多是一百個人里面有一個人看電影就到了這個數。這個電影是說人的感情,每個人看完了都會有一些感觸,把大家心里的那些委屈給打開,我認為這個電影會有這么一個作用,再加上影片本身,所以我說五億的話應該差不多,只會多不會少。”
高票房,并沒有讓他迷失。他覺得自己心態挺好,不想做任何的旗手,一切,還是要拿事實來說話。“十年前我拍《甲方乙方》3000萬就是票房冠軍,現在一個億,你連前五名都排不進去。我感受到中國電影從夕陽產業變成朝陽產業的轉變,而且這個電影一路在走上坡,我既是這個階段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形成這樣一個局面的推動者,我參與締造了這樣一個局面,所以我肯定我的心態是比較陽光的。”
當年,《甲方乙方》以600萬的成本獲得3600萬的成績,打響內地賀歲片第一炮,而1998年的《不見不散》以4000萬繼續獲得年度第一,接下來十年,從《沒完沒了》、《一聲嘆息》、《大腕》、《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到《非誠勿擾》,馮小剛基本穩住了年度前三的位置。
2001那年,馮小剛會說:“我對中國電影的貢獻最大,因為我的票房收入最高。”到了2003年的《手機》,他說“我賣的每一張票都是賺的。”如今提到馮小剛的電影,公眾對于票房的預期必然是賺錢,叫馮小剛“票房之王”,無可爭議。
馮小剛導演《唐山大地震》工作照
《唐山大地震》之后,馮小剛終于成為中國公認的“三大導演之一”,無論是怎么個排列法,馮小剛必列其一。有了自己的山頭,愛怎么著就怎么著,愛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你們愛誰誰呢。
問他是否已經是中國電影的旗幟性人物,他將傲慢收拾起來,換上一副正兒八經的表情:“這個可沒法說,那不算。我覺得我擔不了這個責任,我就是自己把自己的電影給拍好了,我自己也高興,觀眾看完了也覺得行,其它的這標簽最好少往腦袋上掛,一掛就招人恨。”
他討厭那種招人恨的帽子,比如大師,比如精英。“我覺得只有很不冷靜的人才會說自己是大師,這個帽子戴我頭上不合適。這不是一個能夠產生大師的年代。因為我們還是面對著很多的戒律,不能觸碰。這個時代,既不可能出現大師,也不可能出現大師的作品,只能出現大眾電影。不用把電影神化,中國就沒有大師。其實電影是什么啊?電影就是一個非常大眾的藝術形式。為什么有意思?就是每個人都能參與。你說弄一個原子彈,讓你評論評論這原子彈到底好在哪兒,你還真插不上話。但讓你說一部電影,每個人都有發言權,都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都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和對生活的認識,在這上沒有誰高誰低。我經常聽人說精英階層、高端人群,其實中國哪有什么精英啊?”
馮小剛的“無大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