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參與電影創作、第一次在短短1個月內創作12首完整歌曲、第一次和香港導演合作、第一次為歌曲創作閉關……身為金牌華語音樂制作人的小柯,在即將公映的中國首部數字3D立體歌舞電影《樂火男孩》中獻出了諸多“第一次”:這部聚集當下人氣偶像的青春勵志題材影片,不僅在拍攝中成功運用3D立體元素,更因其中一氣呵成的12首原創歌曲,將年輕人之間的友情、親情、愛情演繹至極。
找靈感 為《樂火男孩》奉獻 多個“第一次”
“為這部《樂火男孩》做音樂監制壓力太大了,好多次都想過要放棄。”這是小柯在接受采訪時講的第一句話。
相對于普通電影,國內首部數字3D立體電影《樂火男孩》承載更多:“這是國內第一部運用3D立體技術拍攝的電影,又有大容量的歌舞場景元素,為一部電影專門創作音樂,我自己還是第一次。”小柯解釋說,正是看了97年那部林華全擔任音樂監制的電影《香港制造》,也才有了12年之后的今天、兩人間的第一次合作。
回憶起年初為電影創作音樂的階段,小柯至今都覺得不可思議,“在3個月的時間內要制作至少12首原創歌曲,太難了。”不同于其它華語電影,只需完成片尾曲創作便可收工,在這部需要將故事發展盡力融合至歌舞表演的電影《樂火男孩》,歌曲的創作幾乎成為影片本身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為了能讓音樂部分更加自然的融入電影故事情節,小柯特地對自己進行了一系列“集訓”:先是找林導要來了劇本,一句一句的分析臺詞,盡量充分掌握人物的情緒變化和臺詞表達,“但是這種把握到的東西都是比較抽象的東西,有的時候就只是一種感覺,再充實它讓它具象起來。”小柯解釋說,“當時整整閉關3周,不是在看電影劇本,就是在看一些經典的好萊塢歌舞片,尋找靈感。”
由于快樂男聲們的聲線、風格和唱法都不盡相同,這也為《樂火男孩》的歌舞創作再次增加了難度: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找準對電影音樂的感覺,小柯更從快男們的參賽歌曲到成名后發行的個人EP全部聽了個遍。對于選秀出身的快男能否在影片中完美演繹自己作品的質疑,小柯則顯得信心十足,“雖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所有人的)聲線音域都很有潛力,電影當中的歌曲也能夠完全勝任。”
林導最初給了小柯3個月的創作時間,“(林導)從來不催我‘交作業’,反倒都是自己因為找不到靈感發愁、焦慮,甚至想過要放棄。”就連小柯自己,到現在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打開了自己的靈感開關,一個月不到的時間,12首歌一氣呵成,“我記得有天晚上就把所有的歌交給林導,還有點兒嚇到他了。”小柯笑著說。
聊音樂 《樂火男孩》不輸《歌舞青春》
匯集當下人氣偶像,超過三分之二的歌舞場景、演繹年輕人之間友情、親情、愛情的勵志電影,像極了近四年紅遍全球的好萊塢歌舞片《歌舞青春》,電影《樂火男孩》從開拍伊始便屢遭質疑,更有人揚言,中國根本做不了歌舞片。攻擊、謾罵聲不絕如縷,小柯的反應倒是異常平靜,“文化底蘊不同,適合我們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歌舞片的真正成功在于音樂和故事完美結合,音樂其實最能體現人的情感。”小柯將歌舞片的音樂創作比作做人,“不管什么類型的曲子,都是在唱人的歌,唱人的事,只是需要不同的風格來推進劇情。”為此,小柯相應創作了不同風格的歌曲,勵志、溫婉、失意、頹廢……為了能更準確的把握每一個演員的情感脈絡,小柯老師更是深入電影拍攝“前線”,仔細琢磨了所有演員的情感,更過足了“演員癮”:“最難的是寫俞灝明和唐笑對唱的情歌,那種情竇初開的感覺,像我這已經一大把年紀的人的確很難把握,還好他們之間的戲份有些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聯想到這片子,就知道往下要怎么走了。”不過,從電影里17個演員的情感狀態中頻頻走進走出,讓小柯大費心神,“一會兒要高興一會又很難過,大喜大悲就怕心臟受不了。”
還沒等聊到影片遭受的歌舞方面的質疑,小柯自己主動說起了《歌舞青春》,“它(《歌舞青春》)體現的是絕對的美國精神和美國文化,有些東西對我們可能適用,比如鏡頭、舞蹈、音樂和故事節奏的把握,我們可以借鑒,但其實適合我們自己的才是好的。”
“文化底蘊不同,也不能在一味追捧中迷失了自己”,小柯拿出電影《樂火男孩》的主題曲《長大了》舉例,“比如中國漢語發音就有四聲,所以就很有可能讓大家誤會,什么公主啊公豬啊,對于歌舞片來說,要讓大家不看字幕就能聽得懂才最重要。”簡單且意味深長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正如那首《北京歡迎你》一樣,“要用最傳統的歌謠來征服觀眾。”小柯解釋說。
評演員 放得開才能走更遠
盡管都具備相當豐富的舞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