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旋律而言,李宇春《蜀繡》算是大陸近年來諸多力圖追逐中國風作品中難得的好作品。二胡引領而出的旋律,伴隨琵琶、笛子蜿蜒而下,點滴鋪陳如潺潺流水。毫無疑問,絲絲線線輕縫輕繡的意境渲染已足。
對李宇春的唱功一直不是很恭維,但《蜀繡》中李宇春不溫不火的吟唱與旋律相得益彰,恰如其分把握了歌曲所要表達的內涵。仔細聆聽,制作過程中,音樂人和歌手必定是悉心把握了演唱分寸,節奏控制細致,收放自如。
但如此,絕非意味《蜀繡》可成為合格的“中國風”,而其中致命敗筆便是郭敬明所填之詞。
樂壇“中國風”其實一直存在,傳統意味濃厚的旋律配以詩情畫意的歌詞境界,都可歸類其中。但真正引起人們追逐的其實還在于周杰倫與方文山聯手打造的“東風破”、“發如雪”等一系列佳作。這些作品中,最大的特點便在于一段動人心弦的曲譜完成后,能夠鑲嵌入字字句句惹人憐愛的文字。當方文山以天馬行空的思維和苦心鉆研的筆功為曲子注入了看似松散而又神韻相通的中國元素,也就真正成就了讓人心動的中國風。
有句廣告語是:形式可以模仿,內涵無法超越。大陸樂壇許多看似中國風卻難成中國風的歌曲無法跨越的正是這一關鍵,而這也是《蜀繡》歌曲填詞中最知名的弱點。郭的筆鋒再如何華麗,引經據典再如何擅長,終究是堆積了一大堆所謂化用的詩句。單獨看來,句句都符合其文字一貫的美麗與細膩,但組合至歌曲中便讓人不知所云。
且不說填詞中早已被人指出的常識性硬傷,就郭本人所言希望渲染的意境根本令人難以感觸。倘若不是曲子本身的成功和李宇春用心的演唱,恐怕《蜀繡》只能歸類為三流作品。繡花針也好,杏花村也好,蜀國繽紛,離人斷魂。。。原本應當圍繞《蜀繡》構建的氛圍始終難以品味出著力點。用最簡單的對比,方文山的《青花瓷》,則很明顯的讓欣賞音樂的人讀出筆下女子如青花瓷般婉約的感覺。《蜀繡》則不知是以蜀繡形容川景及故事中的離人,還是以川景離人來敘述蜀繡。
固然有人會感覺此種分析太過于咬文嚼字。實質上,大陸歌壇一直模仿中國風,但卻沒有中國風的癥結正在于此。音樂旋律鋪陳容易,譜寫容易,但要為之填出一首好詞,是詞曲融為一體,聞來如癡如醉卻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