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英國47歲的大媽蘇珊·波伊兒(Susan Boyle)在電視選秀節目《英國達人》中以一曲《我曾有夢》一唱成名,不僅轟動英國,還迅速走紅全球,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向她發出請帖。蘇珊大媽的轟動效應背后反映了英國大眾文化的一個新趨勢:公眾以往熱衷于看明星,現在卻對看普通人的表演越來越感興趣。
蘇珊大媽竄
蘇珊大媽轟動一時名聲鵲起離不開媒體的炒作。蘇珊以前也參加過選秀節目,卻未能脫穎而出。這一次的成功,獲益于她提供給媒體不斷炒作的元素。比如蘇珊在選秀現場說她一輩子未和男子約會,從未有男子吻過她,她參加節目只是想找一個伴侶。盡管蘇珊后來在一個電視采訪中承認“從未被吻過”的說法只是她和評委開的玩笑,但這樣的訴說很容易引起公眾額外的同情和興趣,同時又為媒體的報道提供了素材。蘇珊一時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人物,英國一家報紙就登文鼓動吻過蘇珊的男子站出來。這種能夠不斷給媒體提供炒作元素的個體特別性,并不是每個會唱歌的普通大媽、大爺都能效仿的。
蘇珊大媽名聲鵲起的背后有著新信息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她在《英國達人》演唱的視頻被放上YouTube網站,全世界的網民都可以反復觀看和分享。該視頻的點擊率迅速超過1億,遠遠超過《英國達人》的收視率。可以肯定,沒有網絡這一新的載體,僅靠傳統的電視轉播,蘇珊不可能一下子紅遍全球。有網民還在YouTube放上了蘇珊以前參加其他選秀節目的錄像,甚至還放上了多年前還苗條的22歲蘇珊在家鄉一個俱樂部演唱的錄像。新的資料不斷上傳,特別是新老視頻放在一起,可以比較蘇珊年輕和現在的樣子,豐富了蘇珊這個傳奇故事的內容,保持了媒體和公眾的興趣,讓蘇珊避免了“15分鐘名人”效應。20年前,前網絡時代的蘇珊們不可能得到這樣的助推和支持。
蘇珊這樣一個小人物一夜成為英國大眾文化聚光燈下的偶像,既是特殊個例,又有著某種普遍性。蘇珊現象反映了英國大眾文化的一個新趨勢:以往公眾熱衷于看明星,現在卻對看普通人的表演越來越感興趣。
就在蘇珊成名之前不到一個月,一個被英國媒體大量追蹤報道的人物是處于彌留之際的潔德·古迪。27歲的潔德是晚期癌癥患者,她允許電視臺跟蹤拍攝自己生命中最后幾個月的生活,把獲得的巨額報酬留給孩子。去世前一個月,她還與男友舉行婚禮,同樣也將婚禮的報道權高價出售給媒體。媒體所以愿意出高價錢來大做報道,是因為英國公眾對跟蹤潔德生命中的最后幾個月的生活樂此不疲。
潔德因為在2002年參加了英國收視率極高的真人秀節目《老大哥》(BigBrother)而出名。這個節目選出一批普通人,在3個月中將他們放在一個封閉環境里,并24小時不間斷地置于攝像頭之下。大量觀眾對這些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和互動看得津津有味。在節目中,潔德因為很多無知的言論引來觀眾無數嘲笑,卻因此而出名。這之后,她就一直過著明星的生活,不斷參加一些類似的節目。如果說蘇珊的走紅還以唱歌這種才藝作為基礎,那么潔德這樣一個無才無貌的普通人,其名聲大噪完全是靠把自己的生活時時展現于世人面前,為公眾提供一種文化消費。
近年來,英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幾乎都有這種把普通人放到鏡頭下表演的成分。像《英國達人》式的選秀節目自不用說,其他節目如《學徒》是讓一批公司白領競爭一個職位。為了打敗競爭對手,白領們明爭暗斗,使出各種手段,種種不光彩的言行都被攝像機即時捕捉下來,拿來娛樂大眾。還有一類極受歡迎的節目,出場的雖是名人,卻讓他們做自己專長之外的事,比如選一批體育明星、電視主持人、歌手、演員等,讓他們去接受專業花樣滑冰培訓,然后每周通過比賽淘汰最差的,直至選出一名勝利者。再如把一批各界名人放到澳大利亞的原始叢林里去野外生存,并用攝像頭記錄他們的活動,由觀眾投票每周淘汰一人,最后選出勝者。這些節目雖有明星效應,真正的看點卻是把明星
和普通人放在同樣的平臺上,明星們或在冰上摔跟頭,或在叢林中掙扎生存,常常弄得洋相百出,灰頭土臉。
事實上,從看明星到看普通人,英國大眾文化這一趨勢的影響已經跨越英倫三島。不難看到,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的大眾娛樂節目已經越來越趨于相似。某個新節目一旦在一國獲得成功,其他國家立刻會效仿,推出本國版本的類似節目。所以,人們看到的是,各國的很多選秀、真人秀節目,其基本創意都大同小異。如今,英國傳媒機構的大量收入實際就是靠成功推出新節目,然后向其他國家出售該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