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培
阿桑是誰?很多人在這兩天問這個問題。阿桑原來有過這么動聽的作品!很多人在跟隨媒體一窩蜂的“探究”之后,有著這樣的“恍然大悟”。
亦有人感嘆:為什么要在死去之后,藝人才能獲得最大的關注?其實這種狀況早就不新鮮,且不說唱過幾首好歌的阿桑、演過《情深深雨蒙蒙》中“方瑜”的李鈺,即便是才情蓋世的“哥哥”張國榮,不也是在去世后才達到了一生名望的巔峰?傳統文化當中的“逝者為大”自然是不可回避的答案之一,但在這個新聞時代,“藝人死亡”本身的新聞價值,才是逝者生前作品被熱炒的主要原因。
和那些好作品不多、爛緋聞大把的藝人相比,阿桑算得上是個“非聞藝人”。一百個人追看艷照門,八十人了解伊能靜劈腿,十個聽過《葉子》的人中,知道是阿桑原唱的,能有一個就不錯了。
這是“非聞藝人”們的共同悲哀,也是緋聞藝人們的集體無奈。當“知名”成為一個藝人生存的基本條件,當緋聞乃至丑聞成為“知名”的最佳捷徑,藝人們或投懷送抱或委曲求全,絕大部分還爭先恐后。越無聊、無恥、無法理解的“新聞”,越能推動看客的眼球和廣告商們掏腰包的手——即便是當年清雅如斯的周慧敏,如今不也將“同劈腿男成婚”的苦情戲碼演得淋漓盡致?這些深得其中奧妙的緋聞藝人們,每日用五十分的精力來設計“緋情”,用三十分的精力來實施“緋事”,剩下的二十分精力猛推緋聞,于是乎,娛樂版日日熱辣新鮮,看客們人人津津有味,藝人們個個腰包豐滿,一片其樂融融的美好景象,至于藝人的作品?沒人去管,偶爾為之,也是為了混個臉熟。
不如說白了,娛樂圈里只有三種藝人,一種是最能夠保持熱度的成功“緋聞藝人”,一種是正在努力成為“緋聞藝人”的“非聞藝人”,剩下一種在人數上寥寥無幾,是那些能夠把自己手頭的活兒認真練好,不求日日新聞曝光的“非聞藝人”。
對于阿桑死后才獲得關注的事實,替她惋惜的人也不用過于感慨。她只不過是沒有或沒法向“緋聞藝人”這條道路妥協的一個普通藝人而已,她大概從未占據過娛樂新聞的頭條,也鮮見走光露底的照片,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經紀公司為她設計的“緋聞男友”出現。阿桑只是唱著自己的歌曲,為某些有著共同感傷的聽眾們舒解情感,留下數個讓人有印象的旋律而已。
也許,34歲對于一個人來說過于短暫,“死后才紅一點”對于一個藝人來講有點尷尬,但能夠認認真真地出作品,清清白白地做人,被某些懂得自己的人喜歡著,誰說這不是一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