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痛批唱片業
主題為“真音樂,向前走”的中國原創流行音樂論壇9日在上海舉行,剛在臺北舉行演唱會的“縱貫線”樂隊以及大陸音樂人高曉松、葉蓓、王嘯坤,“太麥”掌門人宋柯和樂評人孫孟晉、張小舟、王小峰等到場“開談”。期間,臺灣音樂人李宗盛痛批當代唱片業:“如今酒囊飯袋太多。”
唱片公司終將消亡?
上海《東方早報》報道,“太麥”掌門人宋柯是大陸樂壇涉足無線音樂銷售的第一人,多年前他就曾發出“唱片消亡”的口號,面對樂評人王小峰“在互聯網的時代里,已經不需要唱片公司”的觀點,他表示如今唱片公司已是弱勢群體,“因為這是一個沒有商業模式的行業,所以音樂公司沒有控制權。以前CD市場的盜版率高于95%,在互聯網出現之后盜版的比例更高, 作為制作音樂的唱片公司,卻成為最后‘分錢’的時候‘最沒關系’的群體。”宋柯坦言,如今唱片公司唯一能夠收到錢的也就是手機彩鈴市場,但即便在這個鏈條上,唱片公司仍然是弱勢群體,“手機音樂100億到200億的市場,到唱片公司只有不到10億元人民幣。”
作為資深音樂人,李宗盛認為唱片公司首先應該檢討自己發掘新人的能力,“我來大陸的時候也有巨大的情感和期望,但是并沒有看到唱片公司找到好的人才去做。唱片公司應該把很多有天分的人集中在一起,如果沒有眼光就做不出好的歌,自然就賺不到錢。”
現在該寫什么歌?
相對于偶像藝人的五光十色,創作型藝人基本都灰頭土臉,沒有偶像的出鏡率,還要面臨創作的瓶頸。
張震岳說:“我在創作的時候,不會管今天流行什么,只要我自己喜歡就行。作為一個創作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記錄我們自己,把我們所觀察的寫出來。”
李宗盛則認為,創作者首先不要去想利益,“因為你公司都是酒囊飯袋,寫的歌都一樣,也不好聽,然后跟媒體弄在一起搞出一堆垃圾,搞得久了就沒有人再去喜歡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是一個文化產業,銘記了一個年代人的情感。”曾經的李宗盛會因為自己作品里的力量而感到光榮,但這兩年卻不再有這樣的感覺,“這個年代有什么需要被記錄下來的,這才是流行音樂的職能,因為它是‘血淋淋的社會總體驗’,反映我們現在社會的音樂審美觀。我們可以想一想,現在這些音樂記錄下的是什么呢?”歸根結底,“錢”是音樂產業的“死穴”,人人哭訴的主題不同,但目的一致——要錢。
經濟不好是機遇?
面對現在經濟危機不景氣的形勢,樂壇“教父”羅大佑表示,對流行音樂而言反而是最好的時候,“因為全部的東西都歸到原點。”可能會回到那個人人都拿把吉他、彈鋼琴寫歌的時候。在他看來,流行音樂可以是茶余飯后的釋放壓力的休閑東西,也可以是留下一代人情感的東西,但后者一定是好的東西,“如果一個民族沒有音樂的話是寂寞的,音樂可以代表一個民族的氣度、感覺、底蘊、文化氣質、品質。”
但當“選秀”這類娛樂節目迷幻著大眾頭腦時,做音樂的、想出名的都想借這樣的平臺出個小名、賺點大錢,在羅大佑看來,這其實是可悲的,“他的心已經不純了,他的夢想在他自己得了冠軍以后就失去了。”但如果是有扎實功底的人,比如一個樂團,經過十年、十五年后再揚名,“哪怕在臺上摔了一跤,他也能馬上站起來繼續音樂。所以我講原創非常的重要,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講我們是比較愛好音樂的,可是我們比較懶一點,但是在寫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多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