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魔術師劉謙先生在春晚亮出絕活,傾倒大片觀眾。
把魔術搬上春晚的大餐桌,無疑是一個創新亮點,其意義在于,借助春晚的平臺,推動魔術在民間的普及,振興中國魔術,提升魔術在百姓生活中的娛樂地位。
事實證明,劉謙這一手,確實掀起了一股“魔術旋風”,網友們傾注巨大的熱情,紛紛“破解”、“揭秘”其“雞蛋+戒指”的幻術,不斷有網友發貼報告成果,已經將小劉的“奧秘”拿下了。我看這不僅不是壞事,而且是好事,這種空前的熱情,預示著“看魔術”、“學魔術”、“演魔術”的風氣將隨之興起。
顯然,劉謙本人也為此高興,其在博客中表示——網友們破解的都不算奧秘,他最感動的是魔術界的同行們一直恪守“行規”,沒有摻和。
但是,有那么些人,完全是搗蛋、瞎摻和,把這種饒有興致的探討看作是“揭露”,企圖從魔術師的表演細節中“抓住把柄”,甚至把配合表演的主持人也“罵”作“托兒”,把無聊的行為當作正義的“打假”行動,這是對魔術的無知,更是對魔術表演的極大不尊重。
魔術魔術,就是“假”的,把假的演成真的,樂趣也在其中,魔術師的水平高低,就看誰“假”得到家,“假”得比真的還令人叫絕。它的“假”,不是“假唱”的假,而是“假設”的假,是借用、利用的“假”,劉謙假手于雞蛋和戒指,演繹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瞬間——大概,這就叫做“魔術”了。
中國人看“魔術”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幻術”、“變戲法”。魔術是外來語,是洋名堂,說明,“魔術”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中國魔術歷史悠久,長盛不衰,但是,沒有洋人玩得開,玩得雅致。國外的魔術善于加入各種流行文化的元素,歌舞相伴、道具考究,各種物理化學原理綜合運用,擅于創新,題材廣泛,被“大雅之堂”所接受和推崇,成為一項高雅的表演藝術,魔術表演形成演藝產業,看魔術、演魔術風氣鼎盛。而中國的“變戲法”,多停留在民間層面,被列于“雜耍”行列。民間魔術表演制造的是“神神怪怪”的幻覺,只有離奇,而缺乏藝術構思,往往使人們陷入“妖魔邪術”的錯覺之中,一向難登大雅之堂,魔術表演也難成氣候。
魔術表演要自身提振,就是要告別“神怪”,要解除“奧秘”,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對表演者技藝的興致上來,無疑,劉謙的表演做到了這一點。文/郭海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