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發,深沉,睿智,灑脫,自信的陳虻。(本版圖片均為資料片)長發陳虻。
昨日下午,記者從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處核實,央視原新聞評論部副主任、《東方時空》“生活空間”制片人陳虻23日凌晨0時30分因胃癌去世,享年47歲。
央視《社會記錄》制片人李倫透露,陳虻告別儀式于12月27日8時30分在北京八寶山東禮堂舉行。
白巖松:“我和他是兄弟”
陳虻在10年前開創的《生活空間》,通過“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創造了中國電視業界的一個神話,業界對其口碑稱,這個欄目為后人留下了一部“小人物的歷史”。“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陳虻創意。這句由著名演員、主持人王剛配音的話語,至今在觀眾中有口皆碑。“是否可以說,陳虻是中國電視、中國社會紀錄片的推動者?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前日回答記者時說:“毫無疑問。當開始‘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時候,這就是對他工作的一種評價。 ”
患胃癌是否與長期工作中的積勞成疾有關?白巖松沒有回答,但他對記者表示:“我和他是兄弟。 ”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袁芳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和陳虻有過接觸,陳虻是非常優秀的電視人,他的去世是中國電視界的損失。“他是央視最有責任感、最有使命感的傳媒人之一。 ”袁芳說,在陳虻的“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前,新聞節目很少有關注民生的內容,陳虻在《東方時空》中把目光投向了老百姓,開創了中國新聞史的先河,從此故事類、紀錄類節目大量涌出。
電視人:無法不悲痛
長發,深沉,睿智,灑脫,自信,不張揚——這是很多和陳虻認識的電視同行對他的印象。
一位名為“飛去來兮”的網友自稱曾供職于央視新聞評論部。前日上午,她在第一時間就表達了對陳虻的“惜別”,“此刻,我和很多人一樣悄然嘆息。 ”“飛去來兮”回憶說,那時大家很怕他審片,總是先打聽好審片主任的排班表,如果感覺是個爛片就避開他的鋒芒。他目光太敏銳,語言太精妙。他可算是臺里少數審片最專注的領導之一,審完片子之后的點評,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有些話,在離開多年后依然感覺振聾發聵,比如他曾經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 ”
一位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如今在央視新聞中心工作的女士介紹說,學過電視片的人,幾乎都學過紀錄片,了解紀錄片創作的人,幾乎無人不知陳虻,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教科書上,在很多紀錄片人的創作理念里,都曾學習過陳虻以人為本和關注細節的思想,以至于與同學朋友聊起紀錄片,都還是會提到《生活空間》中的片子。
她說,10年前,聽過陳虻的一次課。印象中的陳虻深沉,睿智,有思想,有深度,有理念,灑脫,自信,聲音有磁性,厚重,不張揚。“在中國電視發展五十周年暨中央電視臺建臺五十華誕之際,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中國電視人,這無疑是中國電視界的一大損失!無法不悲痛,無法不憂傷! ”
還有一位央視新聞工作者寫了一首詩悼念陳虻:
魂靈可知心歸處,
春去秋來幾時安。
天高云深望故人,
祈愿此心接彼心。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句話是怎樣出來的?
陳虻第一次做客網站回答網友提問是在2001年11月,那時候《東方時空》再次進行了調整,其子欄目《時空連線》首次播出。
有網友問他“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句備受觀眾喜歡的話是怎么想出來的,他回答說,那是1993年的事,初創的生活空間一直在調整,人們因為它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而不知生活空間這四個字代表了什么。當開始記錄普通人生活的時候,需要用一句清晰的話告訴人們,生活空間所代表的是什么,改版不像創辦,它好比一個飯店一邊營業一邊裝修,當時工作繁忙是以半小時十分鐘計算時間。當時沒有更多的時間考慮,只是在回到家睡覺前才有時間靜靜地去想,后來睡著了。“從夢中醒來,腦子里顯出來了幾句不同的話,我拿筆記錄下來,寫到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時,我覺得我要的就是這句話。 ”他說。
陳虻的名字和《牛虻》有關
有網友問他:陳虻,你的名字叫陳mang嗎?你的名字和“牛虻”有關嗎?陳虻說,那個字念meng。和《牛虻》有關,因為他屬牛,他父母讀過《牛虻》這本書。
陳虻簡介
198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光學工程專業畢業,畢業時被分到航天工業部團委,1985年進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