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奇怪,看新版的《敵營十八年》(以下簡稱《敵營》)讓我有種當年看《情深深雨蒙蒙》的感覺,一部紅色劇,一部戰爭片,就以往的經驗來說本是不該有這樣的看法的,至少與28年前那部老版的《敵營》在氛圍上千差萬別。
后來看導演游建鳴采訪實錄,說他有意想做成紅色偶像劇,我就更堅定了自己的看法。無論從臺詞、配音,還是演員的選擇和表演狀態,都可以依稀看到偶像劇的影子。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偶像劇,個人覺得,從受眾群角度說,偶像劇是針對年齡偏低的觀眾而拍攝制作的,因此在各方面都會去迎合他們。例如演員方面,必須是俊男靚女;劇情上以愛情為主線,配以打斗、兇殺、懸疑;表現手法則偏輕松、通俗,嚴肅和大論先放一邊。有以上幾點基本上就夠了,別搞太復雜,因為大家的注意點不在那上面,簡簡單單,看時不用動腦,看完不記得情節只記得明星,這就叫偶像劇。一 一 對應分析,發現《敵營》在這幾點上已經做得非常好了,至少在演員方面:杜淳飾演的江波在各方面都不比靠臉蛋吃飯的當紅小生聶遠差,王鵬凱演技可謂一塌糊涂,可觀眾看的就是他那張少女殺手特有的俊臉;三個女生阿斯茹和戴嬌倩花瓶角色明顯,鄧家佳則長得非常有特點,很抓眼球。我這樣不去分析劇集制作,不去探討劇情和意義,而只是像個八婆一樣專盯著最淺顯的東西品頭論足,并不是我對此劇的否定而是肯定,我站在一個觀看偶像劇的角度去看《敵營》,得出的都是非常滿意的結果。
說是偶像劇,卻又與市面上那些臺灣韓國偶像劇不同的是,《敵營》披了件“紅色”的外衣。改革開放后,市場在變化,電影電視更是跟著政策走,紅色劇也不能再簡單定義成某種教育或宣傳方式。因此我要說,“紅色偶像劇”是個很好的策劃,將物質年代的低齡人拉回來重新關注他們該關注的東西,于誰不都是件再好不過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