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是年度大片的一個終極指針,能上央視新聞聯播節目的,肯定――得到了上層的首肯,而且,在普通觀眾層面普遍叫座。《集結號》和《英雄》都得到過這樣的殊榮,這次輪到了陳凱歌的《梅蘭芳》。
昨天晚上,《梅蘭芳》被央視好一頓表揚。
但我堅持認為從京劇上論,《梅蘭芳》還不夠豐滿和均衡,尤其是王學圻前半段的十三燕和黎明后半段的梅蘭芳沒有足夠的匹配和對應起來,而且令我沒想到的是之前王學圻居然從來沒接觸過京劇。
此次《梅蘭芳》已是王學圻與陳凱歌的第四次合作,據說為了演好這個十三爺,他特地拜京劇名家李舒先生為師,苦心學劇,從跑圓場、整云手、甩髯口開始,日復一日練習,4個月后片中所有唱戲段落的身段都是由王學圻親身上陣,無一處用替身。
不過若說是王學圻真的用功學會了京劇,我亦不贊同,我還可以拿他演的另一部電影《天地英雄》一起做例子,無論是在《梅蘭芳》里的十三爺,還是在《天地英雄》里的安大人,其實王學圻演得像或不像真正的十三爺或者真正的安大人已不重要,十三爺還好一點兒,是京劇大師譚鑫培的借身,但安大人只是個虛擬人物,王學圻演時并無例子可模仿,所以說到底不管是十三燕還是安大人,他都是在“演自己”。
不過,說王學圻“演自己”也不全對,因為有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做標榜,張國榮是骨子里的中性味道,是同性戀傾向的那種自然流露,而王學圻不是骨子里的京劇戲妖,也沒有那份“爺”的真實體驗,所以,我覺得說他在《梅蘭芳》里又不是“演自己”,而是“自己演”。
“演自己”和“自己演”到底哪個是表演的最高境界呢?
我看到有篇文章說到王學圻在《梅蘭芳》里的表演:
演得最好的人是扮十三燕的王學圻,他已幾乎跨入“戲妖”行列,舉手投足,豐眉神眼。經常擦拭老佛爺御賜黃馬褂的王學圻,完全就是舊時代人物的范兒,閉上眼睛嚼味,他好似一張黑白照片,泛黃、泛苦、泛酸。王學圻與余少群的那一段斗戲,精彩絕倫,仿佛原影重現。
其實,我倒覺得許多人現在像發現價值連城越王勾踐劍一樣發現了王學圻的光芒,倒是露了他們對演員太不熟悉的餡,只要看過《大閱兵》、《天地英雄》和《蘭陵王》,以及那部相當相當有名的電視劇《軍人機密》,就知道這王學圻在《梅蘭芳》里不過是正常發揮了一下。
其實,也可以這樣說,一直以來,大家都亂轟轟地混,只有王學圻自己在認認真真地表演,這些年來他出演過各種各樣的角色,在中國幾個頂尖級戲骨里,如陳寶國、李幼斌、陳道明等,王學圻和李幼斌是其中飾演角色類型最多的,又演什么像什么,用一個字就可以形容:
透。
所以,《梅蘭芳》里王學圻的“自己演”是最高境界。
但可惜的是在電影的下蘭段,由王學圻的十三爺創立下的那個“伶界大王”的神話,到了黎明的梅蘭芳那里沒有接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也說過,陳導演的意旨和黎明的演技都在把梅蘭芳這個“伶界大王”從神打回人間,卻是電影的敗筆,少了不少的極致之美,這也是為什么觀眾反倒對王學圻表演的十三爺和余少群表 演的少年梅蘭芳更加癡醉的主要原因。
十三燕的原型譚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練,所以無論演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靈活灑脫,干凈洗煉,在很多戲里還表現了獨特的技巧,著名票友陳彥衡說:“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這部《梅蘭芳》讓專業派的中國影迷過癮的還有王學圻系統復制了譚鑫培《定軍山》的演出,因為《定軍山》不但是譚大師的拿手劇目,更是100多年前中國電影的發韌之作,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于琉璃廠的土地祠,為譚鑫培拍攝了京劇《定軍山》片段,該片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電影。
說實話,看到王學圻揮刀上陣,想到中國電影這100多年來的不凡歷程,也讓人由衷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