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梅蘭芳》上映了,首周末票房4218萬元人民幣,章子怡預言它過1.5億毫無問題。但同時,無論媒體還是觀眾,都對黎明的演出是不是精彩、電影后半部分是不是有點悶、梅家人是否限制了陳凱歌創作的自由等問題持有疑問。但這其實是所有大片要經歷的常態,一定會遭遇票房的熱辣與評論的冷水。更何況,《梅蘭芳》是一部那么難拍的真人傳記片。
質疑1
黎明的梅蘭芳到底演得好不好?
回應:大家會慢慢體會到他在表演上內斂的功力
記者:很多人說黎明不適合演梅蘭芳,太高大,演法也比較硬,不能相信他能是舞臺上的花旦。您怎么看對黎明的批評?
陳凱歌:首先我舉一個小例子。我們在臺灣做了試映,侯孝賢導演他們都去了,特別提到黎明的表演,認為他是用內功的演員。梅葆玖先生對我只有惟一的一個囑托,就是“別把我父親演狂躁了”。我認為他是非常著重地肯定了黎明對梅蘭芳的塑造。我覺得有分歧是因為,大家看電影的心態不一樣,有的觀眾是想尋求比較強烈的感官刺激,那么這樣的話可能在黎明的表演上就不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可是我自己就覺得,從一個專業演員的角度講,那就是拿捏得當,舉手投足之間都能夠表現得氣定神閑,這個是真正的難度。比較表面化的表演是黎明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力圖避免的東西,他不但把他自己內心所具有的那種力量,也把他的恐懼、猶豫甚至是自閉表現出來。我個人認為他演得非常精彩。有若干的西方片商看到片子,他們說黎明這叫東方的古典美,就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和西方演員表演上很不同的韻味。
記者:如果黎明的這種演法很東方,那為什么東方的觀眾反而有點不受落呢?
陳凱歌:我覺得,大家慢慢體會體會,總會真的感受到、意識到他在表演上的那種內斂的功力。
質疑2
《梅蘭芳》后兩段到底悶不悶?
回應:整個戲都是大鑼大鼓就沒有節奏了
記者:有一點我和觀眾的感覺是一致的——看第一段的時候特別high,但后面兩段沒有第一段那么high,甚至覺得第三段講民族氣節講得悶了。為什么不把第一段那種拍法一直延續下去?
陳凱歌:這個戲啊,在結構上就很像是京劇本身。京劇開場一定要大鑼大鼓,對不對?但是整個戲都是大鑼大鼓,那就沒有節奏了,觀眾就會覺得這是震耳欲聾啊。我們做一個電影要考慮它的節奏。它的真正精華所在,我認為是在他如何逐步地去克服他的內心恐懼,完成了一個淡定。
梅先生作為一個京劇藝人,能夠跟自己的國家共擔當,在歷史上是很少的。如果在這部電影不牽扯到梅蘭芳的蓄須明志,更多觀眾會有大的批評。十三燕在臨死前對他的個人囑托是,有機會提高藝人的地位。梅蘭芳一直在等著一個機會的到來,最后他打了四支傷寒針去記者招待會,他所表現的是——我活這一輩子,好像就為了今天這個記者招待會。所以我覺得梅蘭芳到了抗日的時候,才真正地成熟了,他才真正地不怕了。
我特別想跟你說的就是,梅蘭芳的主題,說到底就是個人怕不怕的主題,這才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東西。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一個變動中的中國,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恐懼和擔心,都要作出很多重要或不重要的決定。但是我覺得,梅蘭芳的價值就在于他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可能,讓你自己去想我會怎么做。《梅蘭芳》這部戲我愿意把它看成是一個娛樂型的電影,但是也同時有一點點我們認為質量很重的價值在里面。
質疑3
梅家人對電影創作有沒有限制?
回應:這個東西都要來得自然
記者:有一件事是大家想知道的,這部電影是講梅蘭芳的,梅家人從一開始就有參與,會不會對您有很多限制?您會覺得創作得不自由嗎?
陳凱歌:其實我覺得,這個東西都要來得自然。我覺得不要成心去找他的污點,那也不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傳統。
記者:在梅孟戀的段落,實際上孟小東曾經寫過一個啟事,關于她和梅蘭芳的事情,寫得非常的堅強和委屈。梅蘭芳在這件事上是負了孟小冬的,他是比較懦弱的,但您好像處理得比較淡。
陳凱歌:梅蘭芳在電影中面對這種壓力,他是挺懦弱的,他不是一個堅持非要怎么樣的人,你應該也能看到梅其實好多時候挺無奈的。有朋友問,說你怎么不拍他解放以后啊?你說我怎么拍他解放以后啊!梅蘭芳受到很厲害的批評,他幾乎遇到了和《霸王別姬》里程蝶衣差不多的那樣一個境遇。但是這個我想還是……(長時間沉默)這個還是比較難吧。所以你說得很對,其實你已經看出來了,我是有難度的。
記者:是,我覺得對你有一些限制。
陳凱歌:對,這個肯定有的。真人的傳記電影一定有的。
記者:但是限制來自什么呢?除了大家揣摩中的梅家人,還有一個更復雜的因素?
陳凱歌:是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