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梅蘭芳
就是一種資本
電影《梅蘭芳》在大連上映,在我市市民中間掀起了一次京劇和梅蘭芳熱潮。其實早在56年前,梅蘭芳就曾在大連掀起過一股京劇旋風:1952年1月26日至2月27日,梅蘭芳親率梅劇團來連,在人民文化俱樂部進行公演,并應觀眾要求,一再加演,全部演出時間長達一個月之久,這也是梅先生在大連的惟一一次演出。從那之后的幾年間,荀慧生、尚小云、程硯秋、常香玉等戲劇界名角先后來連演出,讓大連市民過足了戲癮。
“梅蘭芳到底是梅蘭芳”
1951年底,應東北人民政府的邀請,梅蘭芳先生來到東北,先后在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吉林等地演出。
梅先生來大連演出受到當時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成立了接待委員會,主任是副市長喬傳鈺,副主任是文教局副局長方冰,下面設有接待辦公室,辦公室主任是文教局訓練管理處處長兼旅大京劇團團長哈鴻賓。哈鴻賓還親自到沈陽迎接梅劇團,于1952年1月26日下午到達大連。梅蘭芳在大連期間由哈鴻賓專職陪同,和梅夫人、梅葆玖等住在大連賓館,梅劇團其他成員則住在大連飯店。梅蘭芳等人在大連的費用由市政府承擔,其他成員的費用由梅劇團自負贏虧。劇團成員經常到大連賓館找梅先生談事,談到中午梅先生就留他們吃飯,原本一桌就可以了,人多了就需要兩桌。當時財務制度比較嚴格,增加的費用沒法報銷,這讓哈鴻賓很為難,但又不好意思跟梅先生說。哈鴻賓向方冰匯報后,方冰也感到很為難。過了一段時間,梅先生主動找到哈鴻賓說,“哈處長,有件事我得跟您說一聲,梅劇團每天來這里的人,都是來找我研究業務工作的,我就留他們在這吃飯了,這一桌請您單算,不要讓市政府負責,由我來承擔。”后來哈鴻賓把這件事向方冰做了匯報,方冰高興得一拍大腿說:“嘿,梅蘭芳到底是梅蘭芳。”
票價相當于一本“大部頭”
梅劇團剛到大連時,考慮到梅先生當時年近六旬,又比較疲勞,不適合馬上演出,就在《旅大人民日報》(大連日報前身)刊登了一則啟事:“啟者,梅蘭芳先生因長途勞乏,不能即時上演,特請梅蘭芳先生之令郎梅葆玖先生先行表演。不久繼由梅蘭芳先生演出,特此謹啟。”
梅蘭芳先生當時演出的票價分別為:甲種48000元,乙種36000元,丙種24000元。當時的1萬元相當于現在的1元。這樣的票價并不算高,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精裝本《西游記》和《青年近衛軍》的定價分別為37000元、29000元,也就說,看一場梅蘭芳演的戲相當于買一本大部頭小說,因而受到戲迷的熱烈追捧,梅劇團本來只打算在大連演出12場,但由于觀眾反響強烈,只好一再加演,最后的演出場次達到20場,《霸王別姬》《洛神》《鳳還巢》《金山寺》等經典劇目更是多次上演,全部演出持續近一個月。
梅劇團來大連演出并沒有帶來全部演員,只帶了花臉、老生、小生等主要演員,其他角色都是從大連京劇團抽調的。當時22歲的劉三星有幸參加了梅蘭芳在大連的所有演出。
在過了半個多世紀之后,劉三星對梅先生的表演依然贊不絕口:“梅先生的表演當時早已入了化境,很難說出他哪出戲好,哪出戲不好。一般來說,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有梅派沒有特點。梅先生的戲哪好?哪都好。梅先生的戲哪不好?沒哪不好。對很多觀眾來說,只要看到梅蘭芳就行了,至于唱什么已經不重要了,哪怕他不唱戲,只要出來跟大家見個面就行,你就可以說我見過梅蘭芳了,就成了一種資本。我們這些在各自的劇團里比較重要的演員,在梅先生戲中演群眾角色非常輕松,可以抽出更多精力看他演戲。”
梅大師
沒有一點架子
梅蘭芳在大連演出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當時有很多志愿軍傷病員在大連療養,他們也希望能看到梅蘭芳的戲。由于梅先生的演出日程安排得很緊,不太好安排,市政府感到左右為難。有一天梅先生主動找到哈鴻賓說,“哈處長,有一件事我得跟您商議商議。我聽說咱們大連有不少志愿軍的傷病員在這休養,我想麻煩麻煩市政府,能不能給他們安排一場戲,我想慰問一下他們。”市領導聽了哈鴻賓的匯報之后,簡直是喜出望外。除了公演和慰問傷病員之外,梅蘭芳還與大連文藝界舉行了聯歡會,并參加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兩周年慶祝會。
雖然大連賓館離演出地點人民文化俱樂部很近,但為確保梅先生的安全,每次演出前,市政府都安排車送他。開始時梅先生對此表示拒絕,他說這么近走過去就行了。但經接待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勸說,他還是答應了。每次梅先生下車后,看到劇場把門的、售票的,就對他們說,“您辛苦!”看到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也說,“您辛苦!您受累了!”每次演出之前,梅先生都要到后臺化妝間對大家說:“大家辛苦!諸位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