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驟降的深圳,迎來“高燒”《梅蘭芳》。自4日晚6:00開始,百老匯、嘉禾、新南國影城等多家深圳影城的售票廳紛紛出現了幾十米長龍的壯觀隊伍,他們都是奔那支“梅”而來。首映當晚,影片全國票房過千萬。
關于影片本身,觀眾的反映大體有三。在記者隨機調查的觀眾人數里,大約六成的人認為影片非常好,數次感動落淚;認為尚可的觀眾大約也占三成;而認為影片問題很多很不好、且過于冗長的觀眾大約也占了三成。相對于《無極》時期近乎一邊倒的惡評,《梅蘭芳》的觀眾意見分歧較大。
對影片的表揚集中在前半段,后半段被批評稍嫌拖沓且缺乏足夠的戲劇高潮。演員方面,表揚集中在少年梅蘭芳的扮演者余少群、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身上;陳紅、孫紅雷則被認為演得有些過;而黎明、章子怡的表演,觀眾意見也分歧較大。有觀眾認為黎明演出了梅蘭芳的沉靜之氣和修養,也有觀眾認為他演得過于拘謹沉悶;而章子怡,喜歡她的觀眾認為她進步很大,較以往有很大突破,比如至少沒再狠巴巴的,可不喜歡的觀眾則批評章子怡演戲永遠是那幾副表情換來換去。
隨著電影《梅蘭芳》的上映,關于梅蘭芳和孟小冬的相關傳記書籍開始熱銷,京劇熱有望再度掀起。這算是電影《梅蘭芳》的一大貢獻。
《梅蘭芳》劇組昨在深造勢
記者四問陳凱歌 陳導不停說謝謝
昨日下午,陳凱歌率章子怡之外的“梅家軍”主將來深宣傳,答記者問。此前,“梅家軍”已輾轉北京、上海、成都作宣傳,深圳之后,他們還將立刻赴廣州、香港等地連軸轉。對于陳凱歌而言,這樣全國各城市連軸跑宣傳,還是第一次。在主創人員正式進場前,工作人員要求所有記者關閉手機或調至震動,并且得端坐位上,不允許任何人站立。這也是記者遭遇的此類發布會的第一次。據稱,這是應劇組要求。
由于陳凱歌回答問題避重就輕,整個記者會沒有出現意外。
問1 創作立場是否 該更獨立客觀
《梅蘭芳》藝術顧問梅葆玖,文學原著梅紹武,兩位均是梅蘭芳之子。據稱,影片本身就是陳凱歌應梅葆玖之邀擔任導演拍攝的。而電影里最后阿嬌戲份的全部刪除,也正是應梅家的要求;而孟小冬最后也僅僅被定位成了梅一生最愛的“紅顏知己”。一部人物傳記片,創作者理應與拍攝對象之間保持一個適度、客觀的觀察距離和情感距離,如此,才能維持個人獨立之思考、自由之表達。關于《梅蘭芳》,陳凱歌在立場問題上,足夠獨立么?
陳凱歌:您說得真對,您說得真好。我也是這么認為的。關于你看到的影片字幕上,“文學原著梅紹武”,那只是出于對梅紹武先生的尊重。老實告訴你,梅先生這本書,我根本沒看過。嚴歌苓做的這個劇本,完全是原創的劇本。
關于梅蘭芳和孟小冬的關系,我不想把這兩個人的關系寫得不干凈。
問2 梅蘭芳口音為何 前京片后普通話
電影里,少年梅蘭芳余少群是一口京片,其他的演員也都是一口京片上場,可唯獨到了黎明,口音改普通話了,京味兒頓減。而陳紅扮演的福芝芳,本是旗人,可口音也更趨向于普通話。這是否算是一個漏洞?
陳凱歌:在拍攝這個電影之前,我看過兩個紀錄片,是梅葆玖先生提供給我的,1956年,1960年,梅蘭芳先生在大會上講話的片子,他告訴我,梅先生講話就是這樣的。我當時也是很驚訝地發現,梅先生雖然出生于北京南城,可說的完全不是北京話。舉個簡單例子,他說“光輝的,燦爛的”,“的”念的不是“de”,而是“di”。這說明,梅先生人到中年后,口音發生了變化。我認為黎明挺了不起的,他本可不必接受這個挑戰,但他來了。梅葆玖先生再三對我說,我父親不是個狂躁的人,我認為黎明是演出了玉潤珠滑的控制力。這幾天,面對那么多記者提問,不管什么樣的問題,黎明也始終和氣謙虛,這讓我非常放心。
至于陳紅,她是江西人,她為了說好福芝芳的話也費了很大勁兒。不要說得那么侉,那是我對她的要求,我不想觀眾聽著覺得很別扭。
每一位演員在進入這個戲之前,都在語言上、表演上做了很多準備,這幫助他們有效地進入了人物。在今天這個講究效率的年代,我們用3年時間就弄這一個戲,就是因為我們希望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真的,像生活中一樣。
謝謝你的問題。
問3 《梅蘭芳》是否 借鑒了《莫扎特》?
在《梅蘭芳》中,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戲份出人意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