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中國娛樂網!
賈小飛
春晚語言類節目一審,現場大牌一個未到,媒體幾乎都不報道。
而現在,距除夕還有不到倆月。
退回10年,這時的春晚劇組,已是記者與保安斗智斗勇挖掘內幕,相聲小品演員互相較勁的時候。瞧現在,多么波瀾不驚。
遙想當年,嚴順開的《阿Q的自白》,讓小品第一次登上1983年的春晚,這門藝術從此走上與相聲齊名甚至飛速超越相聲的快速路。這條路,整整暢通了20余年。
在歲月流轉間,陳佩斯朱時茂《吃面條》純粹娛樂,“吃”得大紅大紫;牛群的“領導,冒號”針砭時弊,“說”得廣為流傳;趙麗蓉的唐山話加評劇才藝,那叫一個親切溫暖;趙本山初次在春晚《相親》,帶來一股撲面的“土氣”。這些演員那時都還不叫腕兒,這些節目現在還都是春晚的腕兒,而這些榮耀都在1990年以前完成。盡管這也是費翔的“一把火”在春晚燒出了港臺明星熱的時期,但這些笑聲足以穿透流行樂。
聲漸不聞而笑漸悄,當相聲經過被壓縮被禁錮被變形為小品段子,它成了逗不樂觀眾的“四不像”。當陳佩斯朱時茂與春晚劇組一場官司后分道揚鑣,趙麗蓉的去世之后,只有趙本山留守春晚,并且“守”成絕對大牌。雖然近幾年來,趙本山一再以創作“續集”掩飾創作的衰竭,但比起其他演員,他還是一塊最大的“笑果”。
聯歡聯歡,聯系起觀眾,求一個“歡”字。那些無趣的大聯唱不新鮮的港臺明星讓人乏味。大家僅能盯著語言節目找點樂子。可現在,與時俱進的郭德綱不屑春晚,姜昆劉偉等老將又讓春晚不屑,相聲是陪春晚退步的“相公”,甭指望它“聯歡”得起來。而小品呢,說來說去,還是趙本山,這僅存的“笑果”,聊勝于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