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祥瑞
這是電影頻道熱播片《情不自禁》導演方剛亮的第三部電影作品。和他的前兩部作品一樣,《回家的路》仍然毫無懸念地以悅目的形式感奪人耳目。
每個導演都會有自己的招牌路數,而方剛亮的故事總要依附于電影感蓬勃的畫面之上。他的電影,向來對得起觀眾眼球。
不過,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問題是,《回家的路》具有著中港合拍的血統,這對方剛亮來說是一個迸現才情的機會。香港電影對70年代生人的青年導演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喋血雙雄》、《英雄本色》總是作為一種文化標識和內地人割舍不去的精神背景頑固地存在于賈樟柯的電影,而方剛亮初出茅廬的作品《情不自禁》中向香港電影致敬的鏡頭比比皆是。“1997去香港”曾經是內地人的情志。國產片向香港電影學習什么以及怎樣學習,有很多電影人孜孜不倦地探尋并實踐著。《回家的路》,顯然是正在路上的方剛亮的新旅程,值得關注!
2008年筆者印象最深的香港電影是杜琪峰的《文雀》,該片可謂香港銀河映像類型異化影片的巔峰之作,盡管該片的風格不如以往的銀河制造那么色彩激烈那么處處充斥著吶喊般的壓抑顯得氣勢張揚,導演的成熟卻格外地一目了然,杜琪峰收起旗鼓,風格低調內斂,自始至終旁若無人的“自說自話”,這種表現使其一步跨入了電影大師的境界!電影居然可以這樣拍?--能讓觀眾如此驚聲發問的電影就是好電影。杜琪峰敢于自行其是,是因為有資歷和成就墊底,《黑社會》系列再加上《文雀》,杜琪峰終于有資格做香港電影教父了。
那么,今天的方剛亮開始執導《回家的路》,也應該有“自說自話”的本錢的。他的兩部前期作品,16mm電視電影《情不自禁》(2002 第九屆大學生電影節電視電影最佳影片獎)創下CCTV-6電影頻道重播率之最,《上學路上》(2004 榮獲第28屆德國盧卡斯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第20屆伊朗伊斯法罕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蝴蝶獎)剛剛上映就引起強烈反響,第二天即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上述戰果,印證了方剛亮及其作品的商業潛質,顯然有更大的市場空間等待著他去闖關奪隘。
香港英皇投資,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故事背景……導演該如何駕馭?方剛亮的“路上”系列能否一路通天,續寫神話?這些問題可能折磨著方剛亮,也深深地折磨著對國產商業片有所期待的電影觀眾……
我們首先看到,《回家的路》較比方剛亮的過去作品具有了大片的身量,這是十分可喜的。硬件條件充足,導演思想才會有更大的發揮余地。在《回家的路》中,電影鏡頭的自由度大大拓展,很多技巧的運用,明顯有好萊塢電影和香港電影的影子--就國產片而言,也正是先進性所在吧。
當然,和較為經典的國產商業片《瘋狂的石頭》比起來,《回家的路》電影技巧的好萊塢化或者說香港化有些視覺主義的傾向--《瘋狂的石頭》的西化屬于一種敘事策略方面的有效調整,影像性的貢獻并不十分突出,該片的積極意義在于她違背了國產片創作的某些固有觀念,讓人產生冒犯意識形態權威的快感--方剛亮作品則選擇了另一個方向,在偏好影像的筆者看來,也是更加接近電影本質的方向,畢竟電影是靠一個又一個連續的具有鏡頭感的畫面來征服觀眾的--領悟了這一點,一個導演就可以適應所有題材。
《情不自禁》使禁忌頗多的公安題材凸現濃厚商業片味道,《上學路上》能夠打破主旋律影片的僵化條框顯得活力十足,富于空間感而簡潔流暢的鏡頭語言是功不可沒的,輪到《回家的路》,方剛亮和他的團隊當然不會放棄對電影鏡頭的獨到經營。
《回家的路》畫面富有都市感,大量淺景深鏡頭和多段白日夢般神奇光線的運用耐人回味,看到一個個教科書般的典型商業電影鏡頭,再聯想到作者北京電影學院教師的身份,真覺得這部戲由他來拍恰逢其人。
關于故事,有兩處印象最為深刻,一是杜汶澤直斥美女主播在熒屏上的虛偽,二是在結局時母子關系的情節,均屬刺痛人心之筆。不過,全片關于電視媒體“真人秀”節目的表現方法和中國的現實有些差距,電視媒體身為政治宣傳機器的殘酷暴力一面被掩蓋了,電視臺為追求商業利益而制作各種愚民式娛樂節目的社會背景也無影無蹤,這種回避真實的處理手法再加上卓越的視覺效果使得全片油然而生了某種“未來感”--或許這是國產片作者的故意為之,拍成《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根本不會在電影院里出現,那才是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