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周末11月6日報道 11月4日下午,央視梅地亞中心一樓茶坊,李詠與《青年周末》記者面對面坐著,喝茶、聊天。場景有點像央視剛剛推出的新節目《詠樂匯》,不同的是,李詠成了被訪問者。“俞敏洪用‘驢臉’跟我開起玩笑時,我很高興,因為嘉賓真的放松了。”當李詠面對記者也放松下來時,侃侃而談回應質疑的聲色全然沒有一天接待了8位記者的疲態。
“How are you?Welcome to 《詠樂匯》,見到你,Itodayhappy,大大的。”11月1日晚,《詠樂匯》在李詠“驚世駭俗”的英語開場白中首次亮相。馬上有觀眾毫不客氣地批評:“像《藝術人生》”、“像食堂版《魯豫有約》。”李詠說,我做到和他們不一樣了。
英語一塌糊涂適合胡說八道
青年周末:節目播出前,網友就覺得節目的名字不好,感覺《詠樂匯》不像《幸運52》和《非常6+1》那樣吸引人,那么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
李詠:它一波三折,原來有很多的名字都被淘汰了。詠是把我的名字嵌進去了;樂是大家高高興興,歡聚一堂的感覺;匯是匯聚各路英豪,各路俊杰。
青年周末:第一期的嘉賓是俞敏洪,我還了解到你們錄制的前九期節目里面,涵概了地產、娛樂、文藝圈里很大的腕,你們對嘉賓方向的選擇就是大腕嗎?
李詠:這也是我們節目面臨的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臺里領導也認為這樣的節目,今后不管是文體還是財經,各行各業,哪怕是小人物,只要他有大故事,也都可以光臨作客《詠樂匯》。不一定都要是成龍、張朝陽、王中軍、李亞鵬、劉曉慶這樣的人物。只要故事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或者一些感觸就好。
青年周末:節目一開始聽到您說的不太流利的、夾雜著日本話的英語,是您自己的創意嗎?
李詠:這是節目組撰稿對我的建議,俞敏洪是新東方的創始人,英語當然很好了,我在開場用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的嘉賓立刻感到很輕松。
青年周末:您本人的英語水平?
李詠:一塌糊涂,所以我太適合胡說八道了。
借鑒了高端節目但沒照搬
青年周末:在首期中我們看到邊吃邊聊的形式,俞敏洪在音樂聲中緩緩走下來的出場,這些形式是在設計中有意區別于以往的訪談節目嗎?
李詠:我們沒有考慮到周遭的情況,我們只是致力于我們這個節目本土開發,完全是就本節目而言,我們根據嘉賓不同,設計不同點位。
青年周末:可馬上就有人說像《藝術人生》,也有人說像食堂版的《魯豫有約》,也有報道說借鑒了國外的一些節目形式,你們到底有沒有借鑒?
李詠:我們看了大量的素材資料,當然都是取材于高端。看完之后,我們大多數時間放在了考慮如何把它們根植于本土,本土化改造。不去照搬、照抄。
和《藝術人生》不同的是搞笑
青年周末:你以前主持的都是比較娛樂化的節目,新節目也可以稱作娛樂節目嗎?
李詠:就是閑談秀,帶有演繹橋段的閑談秀。我們營造一個氛圍,我是主人,把嘉賓請到家里來作客,和觀眾朋友一起來分享他的人生,多么坎坷,拐了多少個彎,他是怎么處理的,也許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可能性的一種影響。如果當你遇到這樣的問題的話,你會怎么辦,今天他成功了,但是他怎么成功的,幫他仔細梳理出這條線來。
青年周末:和觀眾的質疑又應上了,這和《藝術人生》相比,除了形式上更變化多端、花樣多一些,還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嗎?
李詠:我沒有考慮過有什么本質區別,但是我們兩個有什么相同嗎?
青年周末:都是請名人過來訪談,談他人生中的曲折,會把他人生中一些大家不為人知、或是記憶深處的東西挖出來和大家分享,俞敏洪的這一期,我倒是覺得像是勵志節目。
李詠:對了,這就是勵志,過去叫知識轉化為力量,現在我覺得我的游戲規則應該是夢想轉化為力量,只要你有夢想,只要你堅持,不管誰來,都是笑談;不管誰來,都是歡樂和愉悅的氛圍;不管誰來,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演繹橋段;不管誰來,我都給他有可口的飯菜;不管誰來,夢想就是力量,就是要勵志。誰都不容易,但是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可能。當然我們也挖掘他生活的選擇,他感情生活的轉折。
青年周末:邊吃邊聊的創意是怎么想出來的?
李詠:只有在邊吃邊聊當中,大家是不設防的,彼此輕松的,我們會根據嘉賓不同的特質改換菜品,比如說您好品茶,我們會沏好茶,你好品酒,我們就喝點酒。再加上一些活體的演繹橋段,能讓這個嘉賓忍俊不禁,他會感到比較輕松搞笑,這樣把他的一些經歷會非常輕松地闡述出來。
青年周末:要是您的橋段和溫暖的飯菜像《藝術人生》一樣,把嘉賓的眼淚勾下來怎么辦?
李詠:不可能,你想想,我求你到我們家吃飯,你哭著來?我的演繹橋段是喜劇一樣的演繹橋段,這個橋段完了大家是笑的,他怎么會哭呢。
我為什么要向朱軍崔永元取經
青年周末:《藝術人生》是三套的老節目,有沒有想過在頻道的競爭中,誰被誰淘汰了?
李詠:現在頻道各自的歸屬比較強,綜藝頻道是綜藝頻道,經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