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用美學逆反的相聲,徹底顛覆了歌頌體形式的相聲。草根階層的喜怒哀樂被搬到相聲舞臺上,引起的紛爭和討論此起彼伏。
郭德綱在舞臺上忘情表演,表情和肢體語言都豐富異常,令觀眾忍俊不禁、喝彩連連。
記錄·回憶
相聲:郭德綱 德云社
講述人 北京土著 小白
我們全家人都愛看郭德綱,雖然沒到追星那份兒上吧,但是電視機里如果出現郭德綱啊李菁的,就不會換臺,肯定看完,因為看著特開心。我自己也經常在網上看視頻,閑暇時間圖個樂呵。周圍有朋友,常常去天橋劇場聽相聲的,大多數人是下了班,晚上放松一下,約上家人朋友,讓腹部肌肉也活動活動。還說,很喜歡大伙一起“噫”的感覺。“噫”就是起哄,給人喝彩,特別爽。別以為他們都是老人,他們都年輕著呢,現在北方的年輕人就興這個。我和我朋友還經常往MP3 里裝相聲,但是有時候吧,把相聲放MP3 里也有點二——走大街上自己突然樂了,不怕讓人當神經病么?我就有過這么一回,在地鐵上呢,MP3 里郭德綱在講相聲,我突然就笑噴了,被人側目……
郭德綱用美學逆反的相聲,徹底顛覆了歌頌體形式的相聲。草根階層的喜怒哀樂被搬到相聲舞臺上,引起的紛爭和討論此起彼伏。媒體的熱心炒作在某種程度上協助成就了郭德綱,但媒體也是雙刃劍,能輕易激怒竇唯,也能輕易散播竇唯燒車的消息并令天下嘩然。事情很明顯,娛樂圈的概念范圍已經擴張到了相聲界、主持界、搖滾界,將來,也許還會散播到月球。
有許多耀眼或似曾耀眼的話題在2006年中國內地娛樂界出爐,但這一年的娛樂符號,屬于十幾年來屢被電視修理、又慘遭大眾放棄的“古典”娛樂——相聲。而作為“相聲符號”的,正是三十出頭的郭德綱和他領銜的民間曲藝團體“德云社”。
嚴格地講,郭德綱是在2005年底經媒體(也包括網絡)聚焦,在短短一兩個月陡然成為全國知名的藝人的。于是整個的2006年,就成為了他和“德云社”給媒體還債的日子。這一年他的官司不斷(跟前主持人、前老師),出鏡不斷(在安徽、北京、天津各上星頻道,以及參演的影視作品里),斗嘴不斷(跟博客上的匿名謾罵者、一部分參與“砸綱”的媒體記者,還有央視春晚的有關人員)……伴隨著這一系列熱鬧傳播開來的,還有他那些過去只能在天橋小劇場里百無禁忌耍寶的自編段子,以及傳統說段的翻新。
有人說郭氏走“紅”是因為他的節目代表了“草根”們的欣賞趣味;有人說他是十年積淀、一朝噴薄;有人說他遇到了高人,得以借力媒體;也有人說他的上位,是源于觀眾對那些終日滿足于去電視臺走穴的“相聲歌德派”們的唾棄與逆反……似乎都有些道理,又似乎很難一言以蔽之。
郭德綱的相聲里,尤其是那些當代題材的段子里,主角多是混得很狼狽的小人物,這一點很像周星馳乃至卓別林的電影。郭用自己的一副伶牙俐齒,演繹出了這些小人物的可憐、扭曲、怨恨以及對生活氣若游絲的那么一點兒美好向往。這大約是自“后期侯寶林—馬季”推出“歌頌體”相聲之后,相聲界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美學逆反。與其說郭讓相聲回歸到了劇場和傳統,還不如說郭用相聲真實再現了當代人性,以及人性的生態環境。從這方面講,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倒不如說是——響應了時代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