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翻開近百個版面的“改革開放30年娛樂”正文前,似乎你也需要溫習一下在這之前的、或許你未曾經歷過的娛樂生活。已經遠去的那個年代,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張張發黃的照片、一曲曲讓人流連的調子,還有存于個人記憶中的某個細節。
從電影、話劇到傳唱至今的歌曲,從一盤棋局到今天已經變成古董的收音機,從遛鳥、撥浪鼓到需要打撈的“小人書”人們的娛樂生活,你知道,還遠遠不止這些。
上世紀20/30年代
娛樂還是少數人享受的
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可以看電影、聽戲、看話劇。不錯,這些都局限在上層社會的人物,這些在今天看來稀松平常的消遣,在那個時候只屬于少數人。在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戲劇、電影都有發展,話劇有《名優之死》、《壓迫》、《卡門》、《夜未央》等,電影有《秋扇怨》、《火燒紅蓮寺》、《神女》等,當時走紅的明星有阮玲玉、周文珠、林楚楚、湯天繡、陳燕燕、葉娟娟等。
上世紀30/40年代
那些發黃但沒過期的娛樂生活
上世紀30-40年代,動蕩的中國,百姓基本談不上娛樂生活,從一張張業已發黃的老照片那里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人們生活中高興的事兒不多,下棋、遛鳥,是當時社會人們娛樂的主要項目。當物質極其缺乏之時,必然會造成精神生活的匱乏和稀缺,這是客觀事實,但是透過照片中人們的表情,我們也能看到,在陽光下,下棋的樂趣寫在臉上,娛樂生活的重要性也彰顯出來了,沒有一個時候人們是可以喪失娛樂的。值得多說一句的是“下棋”,是可以不分年代、不分境況都可以進行的娛樂,這些都在阿城的小說《棋王》中得到展示了。
1948年
開啟未來藝術電影的《小城之春》
如果要在新中國成立前只選出一部電影,大概沒有爭議應該是費穆的這部《小城之春》。這部啟發了后代無數導演的中國藝術電影史上的巔峰之作,早已經成為影迷和電影學院的必修之作,觀眾可以透過緩慢的鏡頭,靜靜品味出中國千年文化熏陶下的那種幽然含蓄之美。在淡淡的情感沖擊下,人的內心如何變化,如何展開莫名的進展,在這部1948年完成的電影中都得到了展示。在電影史上,《小城之春》得到的評價是: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心理寫實主義、比較完整的散文結構、詩化電影的先河,“放射出讓人目眩心驚的光芒”。
上世紀50年代
留住光陰的收音機
上世紀50年代,很多人圍著一臺收音機聽廣播不是什么稀罕事,在當時收音機既算一件大“家當”,也是一件用來娛樂的重要工具。當人們成群地圍坐在一臺在今天已經成為古董的收音機旁,那種快樂和今天人們坐在舒服自在的電影院享受大片時是一樣的。“嗒滴嗒??小喇叭開始廣播了……”這樣的聲音,讓幾代人熟悉。“小喇叭”節目于1956年9月4日開播,一直播出到現在,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在一段時間內甚至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少兒廣播節目。早期的小喇叭節目薈萃了當時中國最精英的少兒節目播音員,如兒童教育家、“故事爺爺”孫敬修先生,他們的聲音成為幾代人對童年回憶的一個重要符號。
1956年
笑聲中的敵人丑態
《鐵道游擊隊》在各種場合的廣泛放映,令關于這部電影的一切在
新聞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