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過10年、20年、50年,我們再回望是否會認為,這里有個叫周杰倫的大師呢?
大師標準一
無論宣不宣傳,唱片終會大賣。
已經成為華語唱片盛衰的指標
文 |南都周刊| 勁翔
雖說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唱片市場的日漸萎縮,華語唱片也早已不復當年的紅火景象。并且周杰倫自《十一月的蕭邦》以來,在唱片銷量上的比例隨著其專輯水準滑落也有所下跌,但作為一代亞洲小天王,他依然算得上是一片蕭瑟寒風中的唱片市場里僅存不多的賣座保證。
從八年前他的第一張同名個人大碟《JAY》開始,臺灣市場高達50萬張的銷量數字就已奠定了周杰倫這個世紀初飆紅的基礎,《范特西》更令他不可思議地沖上了亞洲銷量過百萬張的神話地位,并成為有史以來第三個賣了第一張專輯就在香港紅體育館開演唱會的藝人。此后的《八度空間》、《葉惠美》、《七里香》這幾張專輯則助其穩固了大中華唱片一哥的地位,全亞洲銷量基本維持在每年300萬張左右。2002年至2006年的IFPI統計中他獲得五連霸的佳績。
可以這么說,華語唱片市場這幾年在先遭盜版困擾,后遭網絡下載和彩鈴侵蝕的情況下,周杰倫幾乎就是唱片業最后的一支強心針,其后他雖然經歷過《十一月的蕭邦》的頹勢,近兩年的臺灣市場也被蔡依林趕超形成“雙J”對峙的局面,但《依然范特西》還是再度沖上了300萬張的銷量大關。
只是在數字音樂市場尤其是ipod、MP3對唱片市場形成進一步的沖擊后,唱片銷量確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2006年全球唱片整體銷售額下跌百分之三,而在臺灣市場,2000年銷量冠軍《I’M OK》賣了43萬張,而到了2006年冠軍《依然范特西》則只能賣到22萬張。同時,星光幫、獨立音樂人如蘇打綠、盧廣仲等的崛起,也開始分掉周杰倫的部分傳統市場,其上張專輯《我很忙》在臺僅售出11萬張,同時還因銷量水分問題陷入了與蔡依林公司的口水戰。今年,星光三雄的獨立發片分獲一片叫座又叫好,陳奕迅、曹格的國語碟又咄咄逼人,更令人懷疑國語男歌手的又一輪洗牌期是否到來。這個時候周杰倫選擇推出的這張《魔杰座》,對于維系他在整個大中華國語男歌手地位,同時重樹唱片業界對華語唱片市道的信心,至關重要。
然而此時卻傳來《魔杰座》十一首新歌早早在網上流出的消息,這對周杰倫來說是福是禍?不可否認,這次新歌泄露客觀上也令其新碟在更大程度上引起關注,甚至有人會將其視作雙人合唱《千里之外》、牛仔形象塑造《我很忙》后的又一宣傳炒作,只是當初《依然范特西》的漏歌只是局部,這次則是全面泄露,也令其新碟發行一再推延。此番對周杰倫而言,背水一戰在所難免。所幸其新碟9天預購量已破上張《我很忙》21天的預購總量4.8萬張的記錄,預料正式出片將刷新今年臺灣銷售王楊宗緯所保持7萬多張的紀錄。
周杰倫應很清楚,《魔杰座》不能輸,因為他和華語唱片都不能輸。
[page_break]
大師標準二
天才也需要圈子的力量
圈子造就周杰倫
文|南都周刊 | 先張
無可否認周杰倫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少人能能看清其為何成功。周會作詞作曲會鋼琴提琴會導演演戲,這樣的金子丟哪里都會放光!這不對。很多金子終其一生黯無天日。早在N年前我在媒體上撰文說《周杰倫是一種方向》說他的音樂勢不可擋,今天我們要說,周是一種“商業模式”,任何人、任何領域掌握了這種模式也勢不可擋。
這種模式首先是確立差異化、獨特銷售主張的定位。周在出唱片前寫過很長時間傳統的情歌,1998年被吳宗憲發掘在阿爾發專職寫歌。如果說周是一塊金子,為何從發掘到2000年底第一張專輯《Jay》問世長達三年無光呢?很顯然,那時還沒弄清發光點,沒找準獨特銷售主張。周的成功定位發生在專輯上市之后,刻意強調某種風格:在音樂素材、歌唱技巧、話題進行大膽創新,一改傳統情歌路線。具體做法就是,在音樂中添加各式元素,巧妙融合,將日常聲音或特殊風格的音樂銜接其中。而周與方文山的組合,更是基于這一定位的需要,詞曲相得益彰。
其次周的成功是一種圈子文化推廣的成功。從2001年阿爾發轉給好樂迪集團,到2007年JVR成立,是臺灣音樂圈子著名的博弈。從個人力量到公司力量的博弈,利益集團為周施用了最有效的“滲透法”策略:起步階段以不停給人寫歌“作嫁妝”來推廣自己,當眾人得其惠,周躥紅之后,又力邀著名音樂人為己寫歌助陣。其間周先后給許茹蕓、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張惠妹等百十位歌手寫過歌。所有的商業必須“為人服務”,為同行業和市場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