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據稱,正在央視黃金檔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李小龍傳奇》投資高達5000萬元,是地地道道的“國際片”。且不論這部戲在拍攝過程中,轉戰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紐約等城市取景,劇中還采用了來自37個國家的外國演員,而且還特意請了意大利的歌手演唱片頭英文歌,就是為了突出李小龍“國際化”的概念。
與極為山寨化的布景相比,雷人臺詞已經成為觀眾對《李小龍傳奇》的最大詬病之一。李小龍對國人的影響可想而知,在國際的影響也舉足輕重,走國際化路線不失為一條值得稱道的藝術路線,然而不知是編劇過于擔心國內觀眾的理解接受能力,還是本身對外國人缺少了解,總的感覺,劇中許多外國人物的說話行事風格太“中國”。
李小龍初赴美國,認識的第一個美國人是“混蛋杰西卡”。就是這個杰西卡,自始至終除了他的皮膚和肢體語言能夠表明他是一名外國人外,他的語言基本“中國化”了。那些毆打杰西卡的街頭小混混,雖然狂妄但又顯得有些內斂。至于李小龍的那些英國、日本、菲律賓等國朋友,演繹的平時生活看不出什么明顯的國別風格。尤其在李小龍的決斗與比賽時,除了那個伊魯山度的語言還算專業外,其他人盡管也跟著李小龍耳濡目染,但言語之中顯得對武林不甚精通,更像是一位山寨化的業余武術愛好者,一些單單形容李小龍博擊過于抽象的臺詞反反復復,外國人的幽默與豪放性格幾乎難以尋覓。
在數十年前改革開放初期,國內觀眾對外國人的風格不甚了解,一些作品將外國人的語言乃至行事風格中國化,這確實有助于方便觀眾了解。然而,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今天,外國人在國內早就并不鮮見,而許多外國影視劇也大量登陸內地,觀眾對外國人的語言特點也已心知肚明,如果《李小龍傳奇》里外國角色臺詞的“中國化”僅僅是為了方便國內觀眾了解,這無異于走回頭路,畫蛇添足。
在談到這部電視劇演員語言“北方化”的問題時,制片人俞勝利曾指出“李小龍不僅是香港的,還是中國的;不僅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因此,我們不能把這部劇當成地域電視劇來看。”這種理解并沒有錯,然而,這種風格定位理應局限于普通話的統一,而不是不論國內外角色,一律“中國化”。
今年電視劇金鷹獎上,最佳男主角李幼斌的一番話頗耐人尋味,他說,作為一名演員,最重要的是遇到一個好編劇,拿到一個好劇本。這席話用在《李小龍傳奇》上,或許不乏借鑒意義。
農民工禾刀的一畝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