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真人秀迅速發展,其中,以“海選”“全民娛樂”“民間造星”為主要特征的“表演選秀真人秀”成為最大贏家,除了央視和湖南衛視這兩家老牌勁旅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等新生力量也加入角逐。東方衛視先后推出《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兒》等節目,江蘇衛視《絕對唱響》、湖南衛視《閃亮新主播》、山東衛視《天使任務》、重慶衛視《第一次心動》、河南都市頻道《超級偶像》等遍地開花,中國表演選秀類真人秀節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喧囂。
選秀類真人秀的主要特點是讓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參與者,按照預先設置的競賽規則進行才藝表演,而專家和觀眾則對這些參與者進行淘汰和選拔,最后的優勝者將獲得成為“明星”的機會。選秀節目的關鍵元素有五個:
1.海選
“海選”最先是一個政治用語,用來描述全體村民自由提名村委會候選人。這個政治術語用于娛樂,其影響力甚至已經超過了原先的意義。《超級女聲》活動以不分唱法、不論外形、不問地域的互動性、參與性超強的“海選”為主要特征,只要喜愛唱歌并年滿16周歲的女性,均可報名參加。通過層層淘汰選拔,征選出真正具備培養前途與明星潛質的歌手。《超級女聲》的海選、拉票,娛樂界刮起一陣“海選”之風。《超級女聲》的報名人數在2004至2005年一年內從6萬人增加到近15萬人。
《殘酷一叮》宣傳“節目打破一切傳統尺度限制,無國界、無種族、無性別、無年齡區分。”它以展示普通人的白日夢為節目重點。來自各個階層的不同職業、不同類型的人更能產生戲劇性,使節目充滿張力;從受眾的角度來說,普通人與他們的距離更近,能滿足各個階層觀眾的需要。觀眾在電視里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增強了對節目的認同感。
海選具有很強的心理接近性,讓觀眾產生一種歸屬感,達到“全民參與,全民同樂”的收視效應。
2.游戲娛樂
表演選秀類真人秀節目與選拔賽不同,表演選秀類真人秀節目展現的表演內容是一個完整的表演過程。而傳統的選拔賽的目的明確,是選拔所需的人選,只表現“秀”的成分,而缺乏“選”的過程。無論是國外的《美國偶像》還是國內的《超級女聲》,其主要目的都不是要選拔出最優秀的歌手,而是制作一個好看好玩收視率高的節目,觀眾與其說在關注著這些大大小小的表演選秀類真人秀節目,不如說沉浸在一個充滿懸念與刺激的游戲而無法自拔。
“PK”一詞原本出現在電子游戲中,意為“玩家之間的打斗”,用在《超級女聲》的節目中,則成了“同臺對決”的代名詞,讓市場來決定節目的運行軌跡。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都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在每輪比賽之后,短信票數最低的選手就得被“待定”,與專業評委選出的選手進行“PK”,“PK”結果誰去誰留由場內35位大眾評委當面投票決定。習慣無記名投票的人們在面對這種殘酷透明的真實時,有一種愉悅的刺激感。
一次次的“待定”、“PK”、“投票”將殘酷性無限放大,同時也將選秀節目的游戲本質體現得更為充分。可以說,在“PK”映襯之下,傳統的游藝類節目顯得淡而無味,全然沒有選秀節目的這種戲劇張力,缺少了刺激與懸念。《超級女聲》的“PK”制賦予了大眾情緒體驗和游戲感,使觀眾看節目時很容易引起共鳴,全身心投入。
3.秀出個性
表演選秀作為真人秀節目的一種類型,關鍵在于秀,節目注重通過營造氣氛來激發選手個性特點的表現。也就是說,成功的選秀真人秀并不一定是選出了最專業的人才,但一定是推出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人物形象。正因為如此,《美國偶像》讓歌唱素質平庸但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華裔青年孔慶翔成為《美國偶像》的冠軍,被評價為唱功并不是選手中最好的李宇春獲得了2005年《超級女生》冠軍。
《2006年我型我秀》節目的選手師洋幾乎無唱功可言,可是他的另類舞蹈、自己設計的服裝、夸張的道具,令評委捧腹的忘詞、走調卻使他贏得了大眾的支持,成為2006年夏天出現頻率最高,人氣最旺的名字。
4.專業評委與大眾評判相結合
傳統的選拔賽常常是選取專業領域的權威作評委,在評價時評委要給出專業的評語或給出分數;表演選秀真人秀則不同,節目強調觀賞性和娛樂性,注重收視率而非比賽結果,因此在考核方式上的專業性相對并不是太強,除了一些節目中還保留專業評委以保持其專業性外,還設置了觀眾的選擇權,有的節目還完全由觀眾的投票決定比賽的結果。也就是說其娛樂性要強于專業性,評委的主觀感受要強于理性分析和評價。
《超級女聲》到了淘汰賽后期增加了“大眾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