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浩月
無需媒體再深入挖掘什么幕后新聞了,事情再明白不過:德云社創辦初期一干老少爺們苦力支撐,后郭德綱異軍突起一舉成名天下知,理所當然地成為掌門人。在郭掌門的苦心經營之下,如今德云社廣收門徒、財源廣進,但十指有長短、朋友有親疏,難免冷落了當初一起創業的骨干和長老。
按道理講,如今的德云社長尊有序、規矩已定,不該有人對此心存怨言。生死由命、榮辱在天,如果沒有什么“金剛鉆”,就安身立命按班就緒等著老大發工資就是了。但武俠小說里哪個門派沒出過敢和掌門反目的另類弟子?于是,徐德亮便成了第一個棄山門而去的人,臨走還沒忘拉上一位老爺子,上演了“一老一少”被逼無奈離家出走的悲情戲。
在這場相聲宅門里發生的裂變中,徐德亮率先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不是有意和德云社過不去,而是德云社分配不公。有的人開好車住靚房,有的人去說相聲還得擠公交。徐德亮的博客里盡是畫畫、喝茶、逗貓逗狗的文字,報道據此說他的出走和賦閑太久有關系。這其實是個大誤解,徐德亮在外面其實早就有了電視節目主持人等業務,也就是說,德云社發的那兩三千塊錢再也吸引不住他繼續在此忍氣吞聲了。
徐德亮退出,德云社立刻有家法伺候,一直被稱為“徐德亮師父”的德云社老相聲演員張文順發表聲明,表示將徐德亮“清除出門”,不再允許他再用“德”字輩在名字里。郭德綱也表示,“各干各的吧,都是為相聲事業做貢獻”。郭德綱的話很有大家風范和掌門人氣度,但想想其實不過是落花無情,流水也無意,一拍而散對雙方而言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恩與仇,在此刻已經十分淡然。
只是在特別講究門戶宗派的相聲界,徐德亮沒了德云社這棵大樹的蔭照,相聲這碗飯是否還能夠繼續吃下去。郭德綱走紅后像趙本山一樣,無論上電視主持節目還是拍電視連續劇,身邊都忘不了帶幾個徒弟。數年如一日,總算也捧出幾個半紅不火的弟子。但和郭德綱在一起時,大家知道他們是郭德綱的徒弟,一旦離開郭德綱,觀眾真不見得能馬上想起來他們的名字。
徐德亮離開德云社后面臨的選擇不多,要么另投其他著名相聲演員門下,要么像當年郭德綱闖北京那樣從頭干起,再要么就是舍棄相聲事業走他的主持人路線。但無論選擇哪條路,都避免不了他脫離德云社的悲情色彩。寄人籬下、白手起家和中年改行,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不小的心理挑戰和能力挑戰。
徐德亮、王文林退出德云社具備的另一層悲情色彩是,他們脫離的不僅是德云社,更是與被德云社炒熱的相聲概念分道揚鑣。郭德綱剛火起來時,被認為是相聲界的希望,但幾年下來,德云社除了收獲高票房外,給相聲界還帶來了什么新氣象和新作品?除了將搞笑發揚光大外,相聲這門藝術中的“藝術成分”在郭德綱那里還殘存多少?德云社的走紅除了給北京增加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去處之外,并未給日漸西山的相聲事業做了多大貢獻。
德云社經營得好,不意味著相聲的繁榮。一個小圈子雖然更容易團結成一股力量有錢大家賺,但唯有分散開了各自探索創新,才是相聲脫離單一口味走向大眾的正道。可惜的是,自古江湖多功利,從來不適合特立獨行者行走。徐德亮的離開,不過是相聲圈或者娛樂圈的一件小事,漣漪過后,陽關道上照樣人員熙攘,獨木橋上仍然人跡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