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浩月
在每年不計其數的電影產量中,災難片僅占極少數,這是因為拍攝災難片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要冒觀眾不買帳的風險。現實題材的災難片難拍,因為要真實地還原災難現場是相當麻煩的事情,幻想題材的災難片還好些,借助日新月異電腦技術的幫助,電影已經可以生動地制造出災難到來時的逼真場景,比如《水嘯霧都》,它在英國放映時,就曾引來民眾的恐慌,以至于英國環境署不得不出面辟謠,影片所述情形不可能出現。
但英國人真的就此放心了么?環保意識現在已經滲透到歐美大多數民眾內心,每次災難片公映,總會引起一場和影片反響相當的大討論,《龍卷風》、《世界末日》、《后天》、《我是傳奇》……莫不如此,在走出影院之外,人們內心的恐慌,總需要專家出面用樂觀的消息給予安撫,所謂的樂觀消息,其實就是強化環保概念。所以,一部好的災難片,也是一部好的環保宣傳片。
抵擋和封鎖是災難片中的官方領袖們常用的危機處理方式。《水嘯霧都》中,泰晤士水閘就被政府副首相當作消弭民眾恐慌情緒的鄭重“承諾”,但總有些人知道這座鋼鐵閘門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脆若薄餅不堪一擊。水閘的首席設計師羅伯和妻子以及父親,他們便是少數知道真相的一家人。當洪峰還有3個小時到達倫敦,他們別無選擇,家庭親情必須讓步于民眾利益合,有人犧牲才能夠扭轉大局。
羅伯的父親萊納德作出了擔當犧牲者的抉擇。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政府下達炸毀大壩的命令,羅伯一家只有10分鐘的時間打開水閘才能保住大壩,深愛兒子的萊納德潛入了水下,用盡最后一絲力氣成功將水閘打開,滾滾洪流隱藏的巨大破壞力被釋放掉了,萊納德拯救了整個城市,也讓一直對他心懷芥蒂的兒子悔悟不已——《水嘯霧都》就是這么一個好萊塢模式十分明顯的電影,有點俗套,但也有令人看了欲罷不能的吸引力。
萊納德讓我想起《我是傳奇》中的男主角羅伯特,后者為了讓幸存下來的母子安全離開病毒區,為其他人送去可以拯救生命的血清,而選擇了拉開雷管和被感染的怪物同歸于盡。而萊納德呢?撲在他身上的不是怪物,卻是比怪物更可怕的洪水。在災難片里,只有個體的死才能換來集體的生,可以理解,影片出于價值觀、票房和口碑等諸多方面的考慮,才會不舍放棄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塑造。但如果放到現實中呢?
現實中的災難遠不是電影作品中那樣,可以虛構和想象,想一想以往發生的真實例子,便會知道個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而要真正走出災難,還是要憑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攙扶,對抗災難,集體才是最值得信賴的力量。至于災難片所說的故事,權且將之當作一個警示吧——真實的災難,離我們很遠也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