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當我們第一次從電視里看到熟悉的重慶街景、聽到熟悉的重慶方言時,那種感覺多么親切。所以,《山城棒棒軍》的輝煌理所當然。但這么多年過去了,熒屏上的本土劇突然間多了起來,那些曾經新鮮、張揚、親切的故事,也漸漸變得習以為常。對迷戀美劇、日劇、韓劇的年輕人來說,重慶編劇們精心創作的故事似乎離他們很遠,但奇怪的是,這并不影響《麻辣冤家》、《冷暖人生》、《有話好好說》等一批重慶本土欄目劇勇創收視高峰。同樣,日前開播的重慶本土懸疑劇《十四夜》也再度引起觀眾的激烈爭論。 觀眾說
到底是觀眾變刁了,還是編劇們寫“疲”了?編劇們是如何寫出電視上那些故事的?現在的重慶本土欄目劇,又是些什么人在幕后操刀?本報記者經過一系列的采訪,在眾多重慶編劇那里找到了答案。他們知道觀眾喜歡制作精良、明星眾多、劇情吸引人的電視劇,但受條件限制,他們只能盡己所能,用最真實的故事和最生活化的語言,盡心打造屬于重慶人自己的故事。
老是這些人 老是這些事
從《山城棒棒軍》到《霧都夜話》、《生活麻辣燙》、《街坊鄰居》、《麻辣冤家》、《冷暖人生》、《有話好好說》、《走進監獄的女人》、《走出婚姻的女人》,不管是連續劇還是欄目劇、悲劇還是喜劇,始終都有一批自己的忠實觀眾。
但是,不滿的觀眾也很多:“重慶人編的故事就一定要是方言劇?方言劇一定是打打鬧鬧的?重慶人就不能有點格調?”隨著大批本土方言劇的上演,觀眾更加無法忍受——不管遙控板怎么按,重慶的各個頻道都在放方言劇:“而且還老是那么幾個人,有完沒完啊?”這些觀眾也承認,一開始還是有新鮮感的。“但這么些年老是這幾張臉,故事總是似曾相識,有些更是直接從笑話里改過來的,還有意思嗎?”
編劇說
程青松
重慶籍著名編劇,著名影評人
從重慶走出去的程青松,曾創作了《電影往事》、《叢林無邊》、《沉默的遠山》、《我們復婚吧》等多部優秀影視作品。2000年,程青松創作的以重慶為背景的電影《晚安重慶》,CCTV-6播出數十次,各方面評價都很高。
本土劇缺藝術性
對于重慶本土方言劇遇到的問題,程青松表示,如今重慶幾乎沒有藝術性較強的電視作品產生。“方言劇、本土劇并不是不斷復制、加工故事素材,重慶已經有很久沒有好的電視劇作品了。現有大多是欄目劇,雖然做得有聲有色,但藝術性上還達不到優秀電視劇作品的標準。”
程青松說,重慶并不缺少能做大劇的好題材。“比如山峽移民,就是很好的素材,為什么沒看到好的作品面世呢?我們這些在外面的重慶人,總是很希望看到家鄉能出好作品。如果有機會,有好的題材,很希望與重慶編劇合作,一起創作。”
方言劇要克服粗制濫造
程青松認為,現在重慶電視作品需要克服粗制濫造。“我知道現在重慶拍許多作品動不動就100多集。不得不承認,有的劇本在創意上還是值得稱道的。但由于投資都比較低,在制作上肯定達不到預期要求。倒不是說低俗,但整部作品肯定會比較‘淺薄’。這在一方面是為了馬上掙錢,為收回成本,這也是人之常情,同樣的投資,一集賺幾千,當然是集數越多越好,100集能賺多少?”
重慶編劇要學會“走”
說起編劇,程青松很理解重慶編劇們的思路和想法。“他們也去采風,盡力透析重慶人自己的故事,但這還是有一些狹隘。重慶編劇一定要做到兩個‘走’。第一是走進去,走進生活。編劇并不是綜合一些故事或改編一些社會新聞,他們的歡樂、他們的感情一定要真實,所以這就要求編劇必須要有生活,以主人公的形式去經歷而不僅僅是講故事的。第二個是要走出去。一直生活在重慶,壓力小,生活安逸,看到的視界、思維的釋放都很有限。這是我的感受,走出來了,反而發現了重慶許多美的東西。你在本土有豐富的經歷,然后你再站到外部以另一個角度觀察,也許,一部優秀的作品就誕生了。”
郜麗:原創需要過程
重慶電視臺專欄節目編劇、制片人,《生活麻辣燙》編劇
郜麗是重慶電視臺的資深制作人。2002年成立重視傳媒公司有了第一支創作團隊開始,郜麗就成為與劇本打交道的專業編劇。從《生活麻辣燙》開始,只要重慶臺播過的本土作品,幾乎都有郜麗的手筆。“我們從2002年開始組成專業的編劇團隊,公司化操作的模式,可以說在全國所有電視臺中也是領先。很多電視臺都是買我們創作、制作的電視劇和欄目劇。我們的編劇團隊也在不斷完善,有很多有想法的年輕人,也有經驗豐富的老編劇,競爭機制也促使大家都在不斷成長成熟。”
遺憾:“現在不少編劇的劇本改編的成分太多、太雜,有時候失去了特色,成了改編編劇。我們一直在強調原創,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計劃:郜麗告訴記者,她原創的本土長篇電視劇《蓮花鬧海棠》正準備開機,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