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電影節結束后,長春電影節也宣告落幕。緊挨著的兩個電影節有驚人的相似——沒有驚喜。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者不見全球首映的國際大片,長春電影節更是讓自家的電影拿得頭獎。針對這個現象,有人戲稱:電影節是自己給自己過節。
自娛自樂“樂”了誰
中國每年拍的電影不多,但感覺上電影節卻好像很多,隔三差五就有一群明星在什么地方走紅地毯。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過,長春電影節又如期而至。照例是紅地毯走秀、不咸不淡地開獎、頒獎、“謝謝TV”式的感言。直到獲獎結果出來時,一片嘩然。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很久不見洋面孔,而是局限在中國女演員中“排座座,分果果”。長春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影片的結果非常讓人意外,《破冰》這部尚未公映的影片竟然擊敗了《投名狀》、《云水謠》等一批經過票房檢驗的影片,脫穎而出。更讓人意外的是《破冰》主演任程偉首次演電影便擊敗李連杰奪得“最佳男主角獎”。
這樣自娛自樂的電影節,樂了電影主辦方。中國電影會不會開心一笑呢,沒人知道。
電影節是誰的節
電影節是誰的節?這個答案不難找到——當然是中國電影的節日,當然是中國電影人的節日。事實上呢?
一位專家用三句話評價當今的電影節:紅地毯,星跡寥寥;評獎時,黑幕多多;頒獎時,怨聲載道。或許這樣的評價稍顯偏激,但也算是對電影節的形象描述。
剛剛落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在紅地毯上亮相是國內二三線明星。而當紅的一線明星和名導演根本不給面子。電影人不愛電影節,是電影人出了毛病,還是電影節魅力不再。
電影人不待見電影節,原因肯定是多種多樣的。但最重要的是電影評獎是否有公信力。單說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除了第一年被韓國明星松華捧走外,從第二屆到第九屆分別是郭柯宇、潘予、艾麗婭、彭玉、陶紅等人獲得,而最新的一屆《愛無專屬》的女主演愛爾多斯·德曼斯當選最佳女主角,遺憾的是,男女最佳演員連同最佳導演竟然集體缺席。
電影何必都“過節”
舉辦電影節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振興中國電影。但振興中國電影一定要以過節的方式嗎?未必。
因為從目前的現狀看,中國電影節數量不少,但“節”過了,國產電影未見有太大的起色。而真正有影響的電影,恰恰是經常缺席電影節的那伙人。
現在,中國導演忙著拍商業大片,電影業也習慣用票房來衡量一部影片的是否成功。好像大片多了,票房上來了,國產電影就振興了。香港著名導演吳思遠認為,目前80%以上的票房集中在幾部大片上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衡量一個國家的電影水平,不能單看幾部大片,要看綜合實力。”
振興電影要靠“綜合實力”,但這個“綜合實力”肯定不單是過節那么簡單。
作者:邊緣一藍
編輯:最愛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