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記者徐娜在5月13日晚央視新聞頻道聯機直播中因拙劣的表現被網友稱為“逃兵”,稱其“冷漠”。對此,央視名嘴張羽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了一篇“徐娜不是逃兵”的博文,欲為徐娜“平反”。
張羽博客截圖。
提起央視記者徐娜,很多網友定會將其與“逃兵”二字掛上鉤。5月13日晚央視新聞頻道聯機直播中的拙劣表現,讓這個年輕的女記者為千夫所指。直播后不到24小時,網友群起將這段連線視頻和文字發到各大論壇,聲討徐娜,“逃兵”、“腦殘”……罵聲一片。
在事件漸漸平息后,央視名嘴張羽寫的博文又將網友的注意力集中到徐娜身上來。
今天(11日)下午,張羽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了一篇“徐娜不是逃兵”的博文。他在博客里表示,他很早就有為徐娜澄清的意思,但一直猶豫不絕,主要是擔心舊事重提給這個女孩帶來新的傷害。張羽認為,業務失準不是職業操守失準,更不是道德情操失準。
辯護一:“逃兵”是因為經驗不足
在博客中,張羽認為徐娜被認為“從都江堰救援現場逃回成都賓館里享福”是一個誤會。地震后,都江堰所有信號中斷,無法進行連線。而且當時所有拍完的新聞片,都是記者從災區緊急趕回成都從四川臺傳送回北京,徐娜就是將新聞片帶回成都的記者。由于能回到成都,有條件進行電話連線,又去過現場,所以準備不足的徐娜被臨時通知擔當連線報道,最終導致了直播中的那幕。
不巧的是,由于情況緊急和混亂,導播也未必了解徐娜到底在哪里,只知道她要報道都江堰的情況。因此當時導播通知主持人的原話就是“連線在都江堰聚源中學的徐娜”,而當主持人得知徐娜在成都時大感意外,自然就追問出了“你不是在都江堰嗎?怎么回成都了?”可惜徐娜沒有給出清晰滿意的答復,她不可能意識到危險也沒有保護好自己。也許她也在納悶你們不知到我在成都嗎?這和她經驗不足有關。
辯護二:“冷漠”是因為知識儲備不夠
網友在對徐娜的指責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認為她沒有同情心,在直播中語氣輕佻,支吾以對。而張羽在博客中認為徐娜說出“呃,救援工作呃應該是已經接受了尾聲”之類的話并不是源于內心的冷漠,而是缺少知識儲備和現場經驗。“沒有新聞現場報道經驗的徐娜在表達自己的感性判斷,而非客觀理性判斷。”
在博客中,張羽也希望觀眾給予徐娜寬容和機會,“她不是壞人,她還在成長”,“她是我臺最早趕往災區的記者之一,在那里同樣廢寢忘食,身心疲憊。即使在后來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心理壓力下,她仍在夜以繼日的編輯抗震救災的節目,雖然這一點兒也改變不了她在公眾中的印象。”
從百度里搜索“央視徐娜”,竟然有100多萬條相關內容。張羽的這一篇博客是6月11日下午15時發出的,短短的幾個小時,就有3000多名網友留了言。
對于張羽的“澄清”,部分網友表示了解了來龍去脈,對徐娜表示理解,“可能是太緊張了。對于一個倉促上陣的人,可以理解。”
然而,一場軒然大波不可能因為一篇博文就能全然平息。在網友的留言中,表示不能諒解徐娜之舉的網友占了多數。一位網友的回復頗具代表性:“盡管她錯就錯在經驗不足,但大眾是不可能在這樣的國難當頭的時候去理解她的。成長,可以放在平時,但這時,沒有人給你機會讓你慢慢成長的機會。”
附:張羽博客原文
有些話很早就想說了,但一直猶豫不絕。并不怕自己迎來一片罵聲,而是擔心舊事重提給這個女孩帶來新的傷害。
最終使我下決心把要說的話說出來,是因為就在昨天,一位有日不見的朋友還在向我詢問當時的情況,我認真的向他解釋當時的狀況不是象網民所推想評論的那樣,這種解釋我已進行了很多回。原以為時間的流逝會沖淡人們的情緒和記憶,但我發現即使這樣,一旦人們想起,記憶仍是黑色的,無論是觀眾還是徐娜本人。我很難想像這段時間徐娜如何面對周圍熟悉與陌生的人。于她這肯定是一段極其灰暗的時光。
我一遍遍問自己,為什么要寫出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我要保護一個和我進行了連線報道的女孩子的成長,我要維護我的同事的尊嚴。于是,我決定下筆。
首先想向徐娜道歉,沒有征得你的同意,我也確實不知如何征求你的意見,就做出這樣自以為是的舉動,但我相信帶來的影響應該是善意的。
[page_break]
徐娜是我新聞專題部的同事,但我并不認識她,從未有過合作和交道,說來可笑我是從網上才第一次看到她的容貌。她原來是《社會紀錄》的編導,相信很多人看過這擋由阿丘主持的欄目,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