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使中國人空前團結,無數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事跡感天動地。就連一直處于“冷戰”狀態的央視與湖南衛視,終于在大災難面前實現了“破冰之旅”——6月7日,湖南衛視一臺“中華經典誦讀•端午篇”晚會,由央視一套于次日重播,這標志著一直明爭暗斗的兩大電視臺關系出現了轉機。
眾所周知,湖南衛視與央視之間無論是在電視劇、綜藝節目、藝人資源等方面一直存在競爭,民間輿論曾一度呼吁春節晚會由湖南衛視承辦,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女聲大賽,其收視率曾一度威脅央視品牌欄目,特別是在今年央視直播的“北京奧運會倒數100天慶祝活動”晚會上,以李宇春為首的快男超女居然連一個正面近鏡頭都沒有出現,讓觀眾明顯地感覺到央視與湖南衛視之間的微妙關系。
但這次為何實現了這一歷史性地突破呢?
晚會規格高,央視無理由孰視無睹
這場“中華經典誦讀晚會”,是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語委、教育部主辦的,按道理,這樣一臺晚會應由國家級傳媒來承辦,把汶川大地震后第一個國家傳統節日的晚會交給湖南衛視來辦,主要是基于湖南衛視在災害發生后的一系列抗震救災節目中的優秀表現,包括南方雪災賑災晚會的優秀表現。由于這幾乎是第一個亮相央視的地方晚會,又特別是端午節第一次恢復為國家節日后的晚會,其意義可想而知。中宣部如此重視,作為電視傳媒老大的央視,第一是應該埋頭沉思,第二是應該正視現實,第三當然要掂量中宣部的份量。在大災難面前如果再有“冷戰”,其形象必然大跌。再說,湖南衛視也必須搞好與央視的關系,天娛旗下的藝人若想有更大的宣傳空間,湖南衛視也負有將他們推向央視的責任。當然,大災難是一次契機,湖南衛視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某記者采訪時回答說:“都什么時候了?現在一切都是團結!”
晚會是一場賞心悅目的語言藝術大餐
于丹人氣超過陳楚生,彰顯文化魅力
這臺晚會是以朗誦中華經典詩歌為主,當朗誦這門藝術走過了一段冷寂的時期之后,湖南衛視利用這場晚會,讓觀眾重新感受到語言藝術的魅力。晚會匠心獨具地策劃出“十誦”“十配”,即:獨誦、對誦、雜誦、齊誦、男女誦、老幼誦、一人多人誦、國人外人誦、臺上臺下誦、場內場外誦等;以及配樂、配歌、配舞、配操、配武、配字、配畫、配情、配景、配劇等,使得整臺晚會形式多變,層次豐富,在保證了晚會整體意境的同時,增強了觀賞性。參與的人員除了明星,也有普通民眾,既有幼兒園小朋友,也有大學生、中學生、教授和街道退休人員、農民,廣泛的參與性,各種層次的誦讀,可謂百花齊放!
在表現手法上,呈現文化元素手法多樣。由明星型學者于丹現場為大家解讀端午節和湖湘文化的淵源,由來自臺灣的著名主持人、學者蔡康永解讀《離騷》,這是本臺晚會的特色之一:每首古詩詞都以白話文的形式解讀。蔡康永還帶來了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寫的一首《淡水河邊吊屈原》。這一安排,寓意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而場外采訪的人物也是經過了精心挑選,98歲的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