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奮斗》無緣即將開幕的第14屆上海電視節“最佳電視劇”提名,我的內心充滿了安慰。對于一貫熱衷炒作的本屆電視節評委會主席張紀中,我本無多少好感,但是這一次,我決定給他加分。
這是一個極度快節奏的、信息高度過剩的時代,我們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變得局促,我們對時間的管理也不得不要求愈發高效。每個晚上歡欣雀躍正襟危坐守候電視機前,已絕不是我們這一代“胸懷大痣”年輕人明智的選擇。所以,對于這些年僅僅有看完《亮劍》和《闖關東》的我來說,《奮斗》的所謂“熱火”,這一度讓我十分地納悶和不安。
狡詐的60年代生人石康,把一個以70年代生人為原型的蹩腳故事,閉門造車,刻意地雜糅進一些所謂時尚元素,自作聰明地一通七拼八湊移山填海過后,一個傷痕累累的當代“80后的奮斗”故事,就這樣無奈而羞愧地應運而生。
基于商業上的考慮,被趙寶剛和石康狼狽為奸貼上“青春勵志”標簽的《奮斗》,其實自始至終從頭到尾壓根兒就沒有誰為怎樣的目標去奮斗些什么,劇中幾個主要人物整天都在貧,都在談戀愛。譬如那個什么陸濤,還沒畢業就在富人區租房,哪怕遇上一丁點兒挫折就撂挑子甩手不干,想買房就買房,想買車就買車,看不出有半點“奮斗”的痕跡。剛想要趕時髦奮斗奮斗幾下下,天上突然就掉下來一個當財神爺的爹,一下子就往他卡上打了2000萬,比許多無良的韓劇還要荒誕至少十倍,其本領為格林先生、安徒生先生之流都恐不及。而從那搖擺不定的向南、自以為是的夏琳,自我感覺良好的楊曉蕓等人那里,更是無從發現我們“80后”身上,不時便能折射出來的,積極向上的力量。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作為《奮斗》的編劇,石康以他的“經驗”和“聰明”,雖然對那一段“偽80后”的故事做了許多技術上的處理和修繕,但有心無力的他,顯然還是不夠本事去縫合兩個年代之間的巨大落差。于是,在《奮斗》中,我們不難看到,牽強附會的各種斧鑿痕跡和別扭情緒,俯仰可見,比比皆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奮斗》并不曾有真正的奮斗,也不是真正“80后”的奮斗,雖然石康世故地植入了一些“80后”的生活方式,終歸只是“形似而神不似”,石康那些功利的努力,依然只能與我們這一代“80后”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在劇本的經營上,石康也許是盡力了,但只能說,他離“80后”真正的生活還有太遠太遠。即便把陸濤之流人為地納入“80后”之列,他們所反映的,也只能是寥若晨星有限幾個“80后”的特例,而我們99%以上的“80后”,還在為一份工作、一套房子、一部車子、一段感情、一個準確的人生定位,一個不可預料的前程,苦苦地掙扎著。這才是,代表了我們絕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的真實和生命的本質。
對于《奮斗》曾經的“熱播”,我們只能搖頭我國目前太缺乏優秀的電視劇了;而對于《奮斗》編劇石康先生越俎代庖的“成功”,我們便只能沒奈何地長嘆一聲: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