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地震改變了我們很多人對人生的看法。
我們活著的人需要怎樣過好我們的人生?
比比那些忽然之間就離我們而去的兄弟姐妹,
比比那些忽然之間就失去了父母兒女的人,
比比那些忽然之間就缺少了四肢的人……
我想每個人都會思考很多,怎么愛家人,怎么愛朋友,怎么愛自己
……
地震發生后,文藝工作者紛紛行動起來,大量圍繞地震的歌曲誕生了,大量圍繞地震的電影準備籌拍。很感動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創作出如此激勵我們的作品。但同時我們是不是擔心,有人借著地震的題材,像好萊塢那樣拍攝一大批“災難片”,震后我們需要如此多的災難片嗎?
5月19日開始全國默哀3天,從那天起全國影院停業3天。之后電影院該上演什么樣的影片也自然成了大家關心的焦點。此時此刻,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電影,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就在馮小剛等導演準備籌拍地震電影的時候,一部名為《千鈞。一發》的電影從原定的“十一”周提前至汶川大地震發生后1個月的紀念日6月12日公映。并且尚未公映就已經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參賽影片。以該片為例,我想總結一下震后我們需要看的3類電影:
第一:歌頌地震中普通卻偉大的英雄的影片。大災有大愛,每次大災難在很多很普通的崗位上都會誕生很多個普通卻偉大的英雄。比如我們的老師,比如我們的戰士。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普通教師,他的故事絕對可以拍成一部感人的電影。而高群書導演的電影《千鈞。一發》正是如此,影片取材于一個發生在齊齊哈爾市的真實事件,一個普通警察“老魚”臨危受命,兩天之內連排11枚炸彈,成為英雄。這些崗位都是普通的,但因為工作中臨時遇到的危險,普通人不普通的行為同樣可以鑄成偉大!《千鈞。一發》中扮演老魚的演員叫馬國偉,在出演《千鈞一發》之前,是哈爾濱市道外區某派出所的副所長,沒有任何表演經驗。但他在電影里的演出,卻堪與專業演員媲美,在細節呈現上,甚至更是超越了專業演員。為什么?因為他不是在演別人而是在演自己,比如地震中的很多平凡英雄,如果讓他們出演這些地震電影的主人公我相信都能演好!絕不輸與專業演員。還記得電影《焦裕祿》、《孔繁森》嗎?這些電影不光拿到當年的大獎,而且是許多學校單位都要組織觀看學習的電影。為什么?因為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不能光盯著錢,有一些電影是可以凈化心靈的,哪怕某些觀眾本來不是自己掏錢去看的。雖然他是笑著走進電影院的,但他會哭著走出電影院。嘴上沒說,但是每個人都會在心里想,我們為什么而活著?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活著。
第二:教給觀眾如何處理危機和突發災難技能的影片。重現災難的可怕并不是一部好電影,但通過生動的鏡頭語言交給我們怎樣面對危機,積極自救的電影是我們急需的。地震是每個中國人心上的一道傷疤,我們不要